最近,国内外部分肿瘤专家提出预防癌症新观点:好的生活方式,只起到10%左右的预防作用;而“坏基因”(缺陷基因)和不期而遇的癌前病变,将决定你90%的“命运”。因此,给你的健康忠告是:平时多点警觉,早点筛查身体异常。
人均50种隐性“坏基因”
浙江大学疾病与遗传基因专家祁鸣说,最近国外的基因专家针对随机挑选的1000人做了全身基因的检测,结果发现,每个人都至少带有50种隐性“有害基因”(缺陷基因),比如唐氏综合征、地中海贫血、亨庭氏舞蹈征、重症肌无力等。
每个人都带有许多有害的“突变”基因,但并不表现出疾病的征象。由于我们的基因都是成对遗传,分别来自父母一方,即使其中一个出现了缺陷,剩下的那一个基因往往也能产生足够的蛋白产物来维持机体的稳定,而不至于立即表现出疾病迹象。
隐性遗传病携带者将缺陷基因传递给每个子女的可能性是50%。获得单个缺陷基因的孩子也将成为携带者,可一旦两个个体都是同一个隐性缺陷基因的携带者,而且他们都将这种缺陷基因传递给某个后代,这个后代就注定会发病。
现在,通过几毫升血液即可以抽取DNA进行基因检测,能及时发现100多种隐性遗传病。也可以通过孕妇的血液检测出胎儿是否患有唐氏综合征等进行产前筛查,或早期检测女性患宫颈癌的风险。
健康生活遏制“坏基因”
“有人患糖尿病,但依然酗酒、抽烟、猛吃红烧肉和腌肉,这当然会增加患大肠癌的几率,但这种几率并不高,只增加1.1%左右,而如果你有不良的遗传因素,那么你患癌症的风险将增高2~3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专家张苏展教授说——在抵挡癌症的博弈中,好的生活方式往往无法与遗传作用抗衡!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父母辈患有大肠癌,而你又不幸继承了他们的“坏基因”,那么你再怎么坚持良好的起居方式,患上大肠癌风险还是很高。
这岂不是生死有命?我们对自己身体无所作为?“不!”张苏展教授说:我们一定要坚持好的生活方式,平时用好的生活方式“调教”“坏基因”,避免“坏基因”引发致命危害,同时,要保持一份警觉,及时捕捉“坏基因”的动向,利用靠谱的医学检测手段,遏止它“使坏”。
防癌食品只是个神话
既然明白这个道理,就该知道,充斥市场的所谓防癌食品只是一个神话。
张教授说,有人谈癌色变,到处购买防癌食品,其实大可不必。多吃一些健康食品是可以增强身体抵抗力,比如多喝牛奶,提高钙的摄入量等,但即使天天“吃对了”, 也只能让癌症如大肠癌发生的几率减少1%左右。因此,预防癌症,吃什么、怎么吃真的不像人们想像的那么重要,那些防癌食品只是个神话。
他说,与其在生活中处处谨小慎微,非防癌食品不吃,不如买几本书,学习、掌握一些必要的医学知识,在病变来临时,一眼识破它,并及时借助医学筛查手段,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筛查是预防的关键点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癌症的发生率近年都在攀升,但也有少数国家不升反降。如美国,其大肠癌等发病率和死亡率从2001年开始就不断下降。这是什么原因呢?
张苏展教授介绍,美国NCI研究院曾做过非常详尽的调查和研究,结论是,大肠癌发病率下降的原因50%是因为国家全面推行结直肠癌的筛查工作。特别是以下两类人群:一类是有遗传背景的人群,比如,家族中有人50岁以前发生了大肠癌,那么,他相关的家人都要在40岁前甚至更早进行大肠癌筛查。只要能早期发现,就能逃过死亡一劫。因为早期大肠癌的治愈率非常高。
二是已患有大肠腺瘤的患者,也就是那些有明显癌前病变的人群。他们要防大肠癌,不但要把这些病治好,还要定期进行大肠癌基因筛查。其实也就是到医院相关专科填一个表,然后做一下大便的检验,对于高危人群,医生会建议进一步做结肠镜检查。
“无论是美国的经验,还是我国的‘十一五’相关课题研究结果都表明,早期筛查是预防癌症的最有效节点。我国卫生经济学的分析已经证明,花5元筛检就可省掉20元看病费。”张苏展肯定地说。
后天“坏基因”也传承
台湾中央大学系统生物资讯研究所助理教授王孙崇提出,以前总认为只有先天的基因会遗传下去,后天的改变,不管好或坏,都仅止于当事人,不会传给下一代。但研究显示,后天的改变也会透过“基因体甲基化”传给下一代,也就是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不仅自己健康不保,也会透过遗传祸留子孙。他建议,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健康,才能把好的基因传给下一代,这比留给子孙亿万财产还重要。他这一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尖科学期刊《自然遗传学》。
王孙崇说,平均每100名产妇就会产下3对双胞胎,其中只有8%为同卵双胞胎。科学研究发现,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也会随着年龄增长有显著差异。一对基因体完全一样的同卵双胞胎,长大后哥哥可能饱受忧郁症折磨,弟弟却没有;或是妹妹罹患糖尿病,姐姐却是健健康康,身体好得很。
摒除环境因素后,科学家认为,这种同卵双胞胎的差异,可能来自于染色体后天累积的化学修饰,也就是“DNA序列甲基化”。甲基化是人类防卫机制之一,当人类基因遭到病毒或细菌等外来物种入侵后,遭侵入的那段基因就会透过甲基化失去活性,达到自我保护效果。
王孙崇参与由加拿大、中国台湾、瑞典、澳洲及美国科学家组成的跨国研究团队,研究分析了114对同卵双胞胎及80对异卵双胞胎白血球、直肠、口腔细胞的基因体甲基化分布。结果发现,“基因体甲基化”在同卵双胞胎间的相似度,明显高于异卵双胞胎,意味着“DNA序列甲基化”差异具有遗传潜力,也就是任何来自后天的基因甲基化,都会遗传给下一代。 (钟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