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重视疾病警告,修正不当行为
要想拥有健康,我们必须遵循生命的规律,重视倾听身体的语言,当
身体向你发出任何微弱的不适警报时,我们应该及时反省自己的行为并作
出符合生命规律的调整。
然而,在当今世界,人们对物质及各种名利的追求变本加厉,激烈的
竞争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的异常复杂。古代人向往的小康温饱与天伦之
乐,早已不能满足现代人追求奢华的贪婪之心。人性中丑劣的一面在不断
膨胀各种欲望的趋势下,被发挥的淋漓尽致。“与人为善、知足常乐”的
圣训,变成了一件件美丽的外衣,包裹着一个个贪得无厌的心灵。妒恨、
愤怒、压抑、痛苦、尔虞我诈、斤斤计较......等人性的扭曲比比皆是,
而心灵的扭曲必然导致躯体的病变,这是生命运化的基本规律。
良知的泯灭,导致人们分不清是非曲直。不少人误认为有了金钱、有
了名利就能拥有一切。岂不知人人羡慕的亿万富豪很少真有幸福,在享受
物质的同时,往往将人生最最珍贵的亲情和健康也一起消费掉了。而那些
满足于一日三餐粗茶淡饭为生的山野村夫,却享受着常人少有的宁静与天
伦、健康与长寿。
其实财富与名利均属身外之物,生不能带来,死又不能带走,与生命
和健康相比,身外之物的名和利又值几何?
那么,哪些行为符合生命规律?哪些行为不符合生命的规律呢?我们
又如何来调整自身的行为呢?
这恐怕很难有一个标准的行为模式可循,更不能用简单的“错和对”
来衡量。
一个人的行为,无论是社会行为或心理行为,其错和对均可有社会公
认道德标准来衡量和甄别。甚至可以根据他(她)的一贯行为,对其人格,
人品做出一个适当的评价,但这仅仅是表面的,粗浅的评价。
虽然恶人由于其性格的阴暗,心灵的扭曲很少拥有健康长寿。恶人的
恶行,决定了他们的性格特征,必然是残暴成性,妒恨成瘾,或心灵长期
扭曲、或内心少有平和,肯定会影响他们的健康。这也是“恶有恶报”的
因果率所决定的。恶人恶行,必遭人责天谴,所谓人责指的是公众的舆论
甚至法律的制裁;而所谓“天谴”,其实所指的就是“道”的规律,也就
是生命的规律,恶人所做各种损人利己,伤天害理之事,也许可以巧妙伪
装,躲过法律的制裁,但做了坏事怕被揭露的的内心恐惧,及自咎矛盾的
心灵扭曲是不可能躲避生命规律的惩罚的,所谓“多行不义必自弊”,便
是此意。所以各种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恶行,必然是违背生命规律的。
然而,“善有善报”,也不能用简单的“错对”或“好坏”来衡量, 现实中有许多公认的好人也未必一定健康就是证明。
有些社会公认的“好人”,其实是有所求的好人,凡是有所求的“好
人”,其内心是极难平和的。因为他们拼命工作,或在公司、在机关、甚
至在社会上做好事,都有着明确的功利目的。他们做好事是为了得到上司
的赏识、是为了同事的好感,是为了社会的肯定和赞扬,其本质无非是为
了升迁、为了提薪,或为了名利,他们的心理行为依然没有摆脱一己之私。
这种外在行为与内心世界的矛盾,会不时扭曲他们的心灵。一旦所做的好
事无人知晓或拼命工作得不到上司的赏识,内心就会失去平衡、就会怨天
尤人,内心的不平甚至超过常人。这种扭曲的心灵同样是违背生命规律的,
扭曲的时间长了同样会使他们失去健康。
因此,抱着一种极其明确的功利目的的“好人”,其实并非真正的好
人,他们的意识中只有一个目标——名利,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本身,已
经违背了生命正常运行的规律,所以很难真正去倾听身体发出的警告,自
然不可能有善报了。
“善有善报”是大道的规律,但这里的“善”,指的是真善,是无所
求的善。无所求便无所望,无所望就无妒恨。行善积德、助人为乐,是自
己的自觉行为、为人之道。体现的是自身的生存的价值。至于他人是否知
晓、怎么看待并不重要。自得其乐无所求,心胸坦荡少挂碍、内心平和。
外在行为与心理行为完美统一,这样才真正符合生命运化的正常规律。知
足而常乐,方能怡享天年,健康长寿!
其实我们的行为是否有利于健康,是否顺应了生命运化的正常规律,
是无须严加甄别的,只要我们尊重自己的身体反应,当身体出现任何微小
的不适,我们都能及时反省自身行为并加以休整,我们就牢牢地掌握了把
握自身健康的主动权。
为了您的健康与长寿请善待疾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