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血糖(GLU)
临床意义:
1. 生理性高血糖 见于饭后1~2小时,
2. 摄入高糖食物后,
3. 或情绪紧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时。
4. 病理性高血糖
(1)内分泌腺功能障碍引起高血糖
(2)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加刺激血糖中枢,
(3)脱水引起高血糖,
(4)麻醉、感染性疾病、毒血症、抽搐、胰腺炎、胰腺癌等情况下也可出现高血糖。
5. 使血糖水痘升高。
6. 如呕吐、腹泻和高热等也可使血糖轻度升高
7. 生理性低血糖 见于饥饿和剧烈运动。
8. 病理性低血糖
(1)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
(2)严重肝病患者,
9. 如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和甲状腺功能减退而10. 使生长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减少。
11. 由于肝脏储存糖原及糖异生等功能低下,
12. 肝脏不能有效地调节血糖。
注意事项:血标本应抽血后及时测定,由于糖酵解酶的作用可使血糖含量下降。室温自然凝固的标本,血清葡萄糖每小时下降7%左右;4°C保存时,每小时下降约2%。肝素抗凝标本血糖30分钟下降9%,1小时下降12%,2小时下降16%,4小时下降40%。新生儿脐血在室温中血糖下降幅度比成人静脉血大1.7倍,婴幼儿标本在室温放置3小时下降比成人多60%。血糖值为动脉血>毛细血管血>静脉血。血清或血浆比全血血糖高约15%。
参 考 值:3.89~6.11mmol/L(70~110mg/dl)
血清果糖胺(FMN)
临床意义:血清FMN的含量可反映DM患者近2~3周内血糖的水准。HbAlc代表过去6~8周血塘平均水准,且变化晚于FMN。对不稳定DM血糖值变化较大时,FMN能及时监测病情,调整治疗方案。血清FMN与C-肽呈负相关,与空腹血浆胰岛素无差异。故可作为胰岛素治疗DM的病情监测指标。且FMN反映糖低谢比HbAlc更敏感。对判断DM的短期疗效,及时选用合理的治疗方案,比HbA1c更有用。血清FMN可作为DM妊娠与孕期高血糖的鉴别。
注意事项:FMN与HbAlc一样不受进食影响。血清或血浆标本均可。标本置2~8°C至少可保存2周,置-20°C可保存2个月。
参 考 值:1.65~2.65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HbAlc
临床意义: HbAlc<8.0%多不考虑DM。反映测定前1~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准。DM合併视网膜病的病人,其HbAlc为8%~10%,表示病变中等程度,可用镭射治疗;若大于10%则为严重病损,预后差。对GDM,判断是否致畸、死胎和子痫前期则更有意义,故测定HbAlc是GDM控制的重要参数。HbAlc可使红细胞粘度升高,流动性变小,变形能力明显降低。还可造成氧合Hb的离解速度减慢,红细胞对氧的亲和力增加,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酸(2,3-BPG)量显著下降,成为DM组织缺氧的重要因素。伴有G6PD缺乏的DM患者,由于红细胞平均寿命仅为正常人的迹蟠蠼档土薍bAlc的形成,故伴有G6PD缺乏的DM患者中,用HbAlc作为DM临控指标可能会造成偏差,宜用空腹血糖监控。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由于伴有DM或应激性血糖升高。临床上及时诊断并控制高血糖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有较重要的作用。可通过检测HbAlc鉴别血糖增加的原因是DM还是应急性。
注意事项:用抗凝全血,可与血常规用同一标本。
参 考 值:HbAlc占总血红蛋白的6.5+1.5%;>8.0%为HhbAlc增高。
胰岛素(INS)
临床意义:
(一)在糖尿病诊疗中的应用
(1) I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遭到严重破坏,
(2) 分泌胰岛素的功能明显低下无论是空腹或饭后,
(3) 血清胰岛素常低于5 mIU/L或测不出。但经长期应用胰岛素的病人,
(4)因产生胰岛素抗体使测定值偏低,这时可通过测定血清中C-肽浓度,来瞭解β细胞的功能情况。
II型糖尿病:发病原因为胰岛素分泌异常和(或)胰岛素作用受损,或胰岛素受体缺陷,分泌异常胰岛素等。患者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释放反应迟钝。
继发性糖尿病:某些内分泌疾病、药物、胰腺疾病和遗传性疾病等,由于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干扰对胰岛素的外周作用,(16) 或胰岛素受体的缺陷, 均可以继发产生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孕后3个月胎盘内胎盘泌乳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多种激素分泌增加,有拮抗胰岛素的作用,同时胎盘的胰岛素酶还可以加速胰岛素的降解,如果β细胞对葡萄糖反应缺陷, 胰岛素分泌不足,难以克服胰岛素抵抗因素,则GDM即可发生。
(肥胖与肥胖型糖尿病:肥胖者多伴有高胰岛素血症。
低血糖综合征诊断中应用
低血糖综合征可因外源性或内源性(胰岛素瘤)分泌胰岛素过多而引起。
在胰岛素β细胞瘤等诊断中的应用
胰岛素瘤患者呈自主性、阵发性分泌INS,不受血糖水准调节。
在其他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
胰岛素、C-肽均升高。胰岛素结构异常。
胰岛素受体异常:
(1)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均升高。
(2)NIDDM合併高血压:此类病人的胰岛素、胰岛素/C-肽比值明显高于NIDDM血压正常者。
(3) 胰腺炎:由于胰腺功能受损,胰岛素水准低于正常,若24小时内血糖超过11.0mmol/L者,可引起永久性糖尿病。
(4) 胰岛素抗体阳性者:此类病人胰岛素水准很低或测不出来。
(5) 约1/3的痛风病人、饥饿或营养不良、胰岛α细胞瘤, INS分泌胰岛素减少。
(5) 部分严重肝硬化患者可由于肝脏对INS灭活降低,对抗INS的激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浓度增加,肝细胞膜受体减少, INS活力下降和代偿分泌增加等综合因素所致高INS血症。肥胖症、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等表现为依赖INS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障碍,而致血清INS升高。
注意事项:用血清标本。红细胞中存在胰岛素降解酶,溶血标本可致胰岛素效价降低。血清标本应在取血后5小时内分离,血清中胰岛素在室温下可稳定12小时,在4°C可稳定1周,在-10°C可稳定1个月。
参 考 值:1.2~25.0 mIU/L
C-肽(C-P)
临床意义:
C肽不受胰岛素抗体干扰,与胰岛素抗体无交叉免疫反应。C肽和胰岛素原之间有交叉免疫反应,但由于血清中胰岛素原的浓度还不到C肽浓度的1/10,故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得的C肽(总C肽)对评价β细胞分泌功能较胰岛素更为可靠。
可鉴别各种低血糖原因,如C肽超过正常,可认为是胰岛素分泌过多所致,如C肽低于正常,则为其他原因所致。通过检测C肽指标,对诊断胰岛细胞瘤很有临床价值。
测定C肽浓度,可有助于鉴别糖尿病的临床类型。
可判断胰岛素瘤手术效果。若术后血中C肽水准仍很高,说明有残留组织。若在随访中,C肽水准不断上升,揭示肿镏复发或转移的可能性很大。
糖尿病人治疗的选择:对成人发病及肥胖型糖尿病,如血糖甚高,是否应用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治疗效果不佳时,是用药剂量不足或病人依从性不好?测定C肽水准无疑是有参考的指标。
C肽测定用于瞭解胰岛移植和胰腺移植是否存活。
肝病:肝硬化时由于肝脏摄取和降解胰岛素减少,血中胰岛水准升高,而肝脏不摄取C肽,故外周血中C-P/胰岛素比值降低。
注意事项:如果血清不能及时测定,则必须-20°C保存样本。
参 考 值: 空腹基础值 0.3~0.6 nmol/L
八,其他生化项目
HSCRP(超敏CRP)
临床意义: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简称CRP)早于1930年由Tillet和Fancis 首先发现,作为肺炎双球菌性肺炎的标志物,在钙离子存在的情况下,此蛋白质能与肺炎球菌荚膜C多糖物质(c-polysaccharide substande,简称CPS)形成複合物,为此命名为C—反应素。1941年Abernethy及Avery确定它是蛋白质,即称之为C-反应蛋白质.
常规的CRP检测的是感染或组织损伤浓度达1000倍时的水准,但是不能充分评价正常范围的浓度水准。
超敏 CRP (hs-CRP) 检测的是正常范围(0~10.0mg/L)的浓度水准,因此对低浓度的准确性要求较高,例如0.5mg/L、1.0mg/L时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该浓度水准已证实可预测将来心血管疾病。
注意事项:
参 考 值:0~2 mg/L
脂肪酶(Lipase, LPS)
临床意义:人体脂肪酶(LPS)主要来源于胰腺。血清LPS增高常见于急性胰腺炎及胰腺癌,偶见于慢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时血清淀粉酶增高的时间较短,而血清LPS通常可持续10~15天。腮腺炎当未累及胰腺时,LPS通常在正常范围,因而LPS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更具有特异性。此外,总胆管结石、总胆管癌、胆管炎、肠梗阻、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急性胆囊炎、脂肪组织破坏(如骨折、软组织损伤、手术或乳腺癌)、肝炎、肝硬化,有时亦可见增高。吗啡及某些引起Vater壶腹收缩的药物可使LPS升高。测定十二指肠中LPS对诊断儿童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有帮助,十二指肠液中LPS水准过低提示此病存在。
注意事项:标本可选用血清或血浆,4°C可稳定1周,-20°C可稳定数周。
参 考 值:23~300 U/L
胆硷酯酶(ChE)
临床意义:有机磷是ChE的强烈抑制剂,测定ChE是有机磷中毒的诊断及预后估计的重要指标。许多病理情况,尤其是肝脏病、恶病质时活力降低,可作为肝实质细胞损害及癌症病程发展的有力指标。饥饿、营养不良及烧伤也降低。
注意事项:标本血清和肝素或EDTA抗凝的血浆都可用,但不能用氟化物作防腐剂,应在采血后2小时内分离血清(或血浆)。全血放置24小时后酶活性增加25%。但血清中酶十分稳定,20°C稳定3天,4°C可稳定2周,-28°C可稳定6个月或-75°C 2年。
参 考 值:4650~12220 u/L
淀粉酶(AMY)
临床意义:急性胰腺炎、流行性腮腺炎,血和尿中淀粉酶显著增高。一般认为,在急性胰腺炎发病的8~12小时血清AMS开始升高,12~24小时达高峰,2~5天下降到正常。如超过500单位即有诊断意义,达350单位时应怀疑此病。其他如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胰腺癌、胰腺外伤、胆石症、胆囊炎、总胆管阻塞、溃疡病穿孔及吗啡注射后等均可增高,但常低于500单位。正常人血清中淀粉酶主要由肝脏产生,故减低见于某些肝硬化、肝炎等肝病。尿淀粉酶约于起病后12~24小时开始增高,下降也比血清AMS慢。所以在急性胰腺炎后期测尿淀粉酶更有价值。肾功能严重障碍时,血清AMS可增高,而尿AMS降低。血清和尿AMS同时减低见于各种肝病。
注意事项:标本血清或肝素抗凝血浆均可用,但肝素抗凝血浆用于干化学法测定时,结果明显偏高。不能用EDTA、草酸盐等作抗凝剂,全血中AMY不稳定,9°C 2天后即降低,血清9°C 7天内稳定,胆红素、溶血和脂浊对连续监测法无干扰。
参 考 值:30~110 u/L
GPDA(甘氨醯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 )
临床意义:原发性肝癌(PHC)和继发性肝癌病人血清中GPDA活性明显高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阻塞性黄疸及正常对照组。急性肝炎、慢活肝、肝硬化、阻塞性黄疸等,血清GPDA可有不同程度升高,升高幅度不及肝癌病人。但重症肝炎、酒精性肝炎时,血清GPDA可高于肝癌病人。血清GPDA升高,可以排除肝血管瘤的诊断。
胃癌病人血清GPDA明显下降,一般在正常人的1/2左右。其他良性胃肠道病变。GPDA也可略有下降。下降幅度较大的为胃溃疡,依次为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癌切除后,病人血清GPDA有回升趋势。
类风湿关节炎(RA)病人病程在15个月以上者,血清GPDA活性显著低于健康对照,酶活性与病程长短呈负相关。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血清也显著降低,但酶活性与临床表现不相关。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和霍奇金病病人,血清GPDA显著降低。
血清GPDA测定对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监测癌的肝转移和胃癌的检测,均具有意义。药物性肝损害、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引起肝内胆汁鬱积者,血清GPDA活性升高,临床应用中应予以注意。
注意事项:血清标本在2~8°C酶可稳定1周,-20°C可稳定3个月以上。
参 考 值:44~116 U/L
AFU(α-L-岩藻糖甘酶)
临床意义:临床资料表明,PHC患者血清AFU活性不仅明显升高,而且也明显高于转移性肝癌、胆管细胞癌、恶性间皮瘤、恶性血管内皮细胞瘤、肝硬化、先天性肝囊肿和其他良性肝占位性病变。对PHC诊断的阳性率为64%~84 %,特异性达90%左右。血清AFU活性与AFP水准无相关性,肝组织活检证实为PHC者,血清AFU的阳性率为67%而AFP阳性率为20%。AFU在HCC(肝细胞癌)早期诊断在有价值。血清AFU明显增加的肝硬化患者应及时检测其他肝癌标志以明确诊断。研究表明,随妊娠周数增加血清AFU递增,在自然分娩或人工终止妊娠后,迅速下降,5天后降至正常。恶性卵巢瘤患者血清AFU活性明显低于其他恶性肿瘤、女性生殖道良性肿瘤。注意事项:血清、尿液、唾液、泪液等标本均可。采血后及时分离血清,4~6 °C可保存48小时,-20°C可保存一个月。溶血、黄疸、高血脂、污染标本严重影响结果。
参 考 值:52~170 nKat/L
AFP(甲胎蛋白)
临床意义:AFP是诊断HCC或PLC的肿瘤标志物,目前国内的大多医院採用AFP>400μg/L,持续8周作为HCC的诊断标准,AFP的含量与肿瘤的大小、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有一定的关系。
恶性畸胎瘤病人AFP和HCG同时增高,血清AFP降低是卵巢肿瘤完全切除的指征,如AFP再度升高,则是复发的标志。
13~14周的羊水AFP为17.8~32.8μg/L;羊水AFP的检测研究发现,90%以上的胎儿神经管缺损和100%的无脑儿羊水AFP测定明显高于正常值。羊水中AFP升高还可见于肾病综合片、脐彭出、先天食管或十二指肠闭锁等。15周的孕妇血液中AFP为10~53 μg/L,如孕妇血液中AFP升高为正常的3~20 倍,提示胎盘早期剥离、先兆流产和胎死宫内。
注意事项:标本无特殊要求,空腹血清即可。
参 考 值:0~10 ng/ml
HA(透明质酸)
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是人体基质的重要成分之一,由于主要在肝内代谢,目前已作为反映肝病变程度和肝纤维化程度最敏感、最可靠的指标之一。
临床意义:绝大多数肝病患者血清HA增高,并随肝病加重递增,肝硬化明显高于非肝硬化。血清HA水准是判断肝病严重程度,鉴别有无肝硬化和预测其发展趋势的良好血清学指标。反映慢性肝病向肝硬化转化过程中肝纤维化的指标中,HA的诊断价值最佳,PCIII和LN次之。肝癌患者血清HA显著升高,有报导恶性肿瘤患者体液或组织中HA水准升高。故HA可作为鉴别良、恶性病变的辅助指标。
肾病综合征患者和肾小球肾炎患者HA明显升高,慢性肾炎和慢性肾衰患者HA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HA水准与肾脏损害程度呈正比。
观察血清和骨髓液HA变化,对鉴别良恶性血液病、判断急性白血病病性及估计预后有意义。
结缔组织病(CTD)患者HA显著升高。
CSF中HA测定有助于脑膜炎的鉴别诊断,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脑囊虫病、病脑、化脑、结脑,化脑与病脑CSF-HA有显著性差异,与结脑也有显著性差异,但结脑与病脑之间差异不显著。CSF中HA浓度与有核细胞数、蛋白及乳酸浓度呈正相关,与糖及氯化物呈负相关。
注意事项:标本用血清、胸腹水、脑脊液均可,在2~8 °C可保存48小时。-20°C可保存较长时间。
参 考 值:2~110 ng/mL
LN(层粘蛋白)
临床意义:血清LN水准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而增高。慢性肝病患者、随门静脉压的增高,血清LN亦增高,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肝硬化患者血清LN水准明显高于非肝硬化患者;血清LN水准可作为乙醇中毒的生化标志。
血清LN检测对评价慢阻肺、肺心病继发肺间质纤维化和肺组织损伤及预后估计有参考价值;恶性肿瘤患者血清LN显著高于正常人及良性炎症患者;糖尿病患者血、尿LN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并可作为监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参考指标。
注意事项:清晨空腹采血,血清2~8 °C可稳定72小时,-20°C可保存较长时间。
参 考 值:0~150 pg/mL
D-Dimer(D-二聚体)
临床意义:D-二聚体>0.5 mg/L作为诊断DIC的标准,其阳性率为96%,特异性在97%。反应体内凝血酶和纤溶活性时,以D-二聚体最为理想,较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当D-二聚体<0.2 mg/L可完全排除深部静脉栓塞(DVT),但不能作为DVT的阳性诊断指标。
AMI患者发病时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梗死后6小时可继续升高,反映体内血栓形成。溶栓治疗后,血栓迅速溶解,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急剧上升。如溶栓药物已达疗效,则D-二聚体含量迅速下降,若升高后仍维持在高水准,提示溶栓药物用量不足。D-二聚体在溶栓后6小时升至峰值,24小时降至溶栓前水准。
注意事项:标本可用血浆或血清,推荐用血浆,不主张用血清。肝素钾、EDTA或枸橼酸钠抗凝。血浆室温可保存3天,4°C可保存2周。
参 考 值: 0~0.3 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