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间接灸:又称隔物灸,指利用其他药物将艾炷和穴位隔开施灸,这样既可避免灸伤皮肤而致化脓,又能借间隔物之药力和艾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取得更大的效果。现将几种常用的隔物灸介绍如下:
隔姜灸:用姜片作间隔物灸。生姜辛温无毒,能开发通散,调和营卫,散寒发表,祛痰下气,消水化食,调中畅胃,开宣肺气。用厚约2分许的生姜一片,在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如病人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可用镊子将姜片向上提起,衬一些纸片或干棉花,放下再灸,或可用镊子将姜片提举稍离皮肤,灼热感觉缓解后重新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此法简便,易于掌握,一般不会引起烫伤,可以根据病情反复施灸,对虚寒病证,如腹痛、泄泻、关节疼痛等,均可采用。
隔蒜灸:用蒜作间隔物。大蒜辛温,能去寒湿,破冷气,健脾开胃,消谷化食,消肿化结止痛。临床上以独头紫皮大蒜为良,用独头大蒜切成分许厚的薄片,用针穿刺数孔,放在穴位或肿块上,(如未溃破化脓的脓头处),用艾炷灸之,每灸4-5壮,换去蒜片,每穴一次须灸5-7壮。大蒜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将水泡以无菌操作刺破,涂以龙胆紫,可适当贴敷保护,以防感染。目前临床上多用来治疗肺痨、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疖。近来有人主张用来治疗癌肿、流注、蛇虫咬伤等。
另有一种名称为铺灸或长蛇灸,其方法为大蒜500克,去皮捣成泥状即蒜泥,让患者俯卧,在其脊柱正中,从大椎穴到腰俞穴铺敷蒜泥一层,约2分厚,2寸宽,周围用棉纸封固,用中艾炷在大椎穴至腰俞穴点火施灸,不计壮数,直到患者自觉口鼻中有蒜味为止,移去蒜泥。因蒜泥和火热的刺激,背部正中多起水泡,灸后须休息一段时间。民间常用此法治疗虚劳顽痹等证。
隔盐灸:用于脐窝部(神阙穴)施灸。操作时用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放上姜片以避免食盐受火爆起引起烫伤。若患者脐部凸起,可用水调面粉,搓成条状围在脐周,再将食盐放入面圈内隔姜施灸。本法对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证,具有回阳救逆之功。
附子灸:用附片作间隔物,或用附子药饼作间隔施灸。药饼的制法,将附子切细研末,用黄酒适量调和作饼,约2-3分厚,放在穴位上,上置艾炷施灸,饼干换新,以肌肤红活为度。由于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补火之功,故用来治疗各种阳虚病证。本法对痈疽初起、疮疡灸溃不愈、阳痿、早泄等症最为有效。如外科中的疮毒窦道盲管,久不收口,或既不化脓又不消散的阴性虚性外证,可在患处选取适当部位施灸,灸至皮肤出现红晕有利于疮毒的好转。
胡椒灸:用胡椒饼作间隔物。胡椒辛热,有温中散寒之功。将白胡椒研末,加适量白面粉,用水调和制成圆饼,约1分厚,中央按成凹陷,内置药末适量(丁香、肉桂、麝香等),上置艾炷灸之。每次用艾炷5-7壮,以觉温热舒适为度。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及局部麻木不仁等。
艾炷灸是古代最常用的灸法。
[此帖子已被 并肩战斗 在 2009-3-9 10:59:29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