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针法的主要内容
耳针法是通过对耳郭特定区域(即耳穴)的观察(或检测)和刺激达到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在针灸医学的各种刺灸方法中,耳针是较为独特的疗法。耳针法有自己的刺激区,尽管集中在小小的耳郭上,但耳穴数量之多,仅次于体穴。特 别是它还具有诊断、预防、治疗、保健四位一体的优点。应用耳部某些区域进行诊断和治疗疾病,起源于古代中国,但是,真正获得巨大进展,并形成一门较为完善的疗法,则是在现代。其中,法国的 博士,在50年代中期发表了他的耳穴图,对耳穴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耳郭的主要结构
耳郭是外耳的一部分,耳穴则是耳郭上的一些特定的诊治点,为了便于读者熟悉耳穴的分部情况,简单介绍耳郭的主要表面解剖结构如下。
[耳郭前面布]
(1) 耳轮:耳郭边缘向前卷曲的部分。
(2) 耳轮脚:耳轮前上端伸入耳腔内的横行突起。
(3) 耳轮结节:耳轮外上方稍肥厚的小结节。
(4) 耳轮尾:耳轮末端,与耳垂相交处。
(5) 对耳轮:耳郭边缘内侧与耳轮相对的、上有分叉的平等隆起部分。
(6) 对耳轮上、下脚:分别指对耳轮上端分叉的上支和下支。
(7) 三角窝:对耳轮上、下脚构成的三角形凹窝。
(8) 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
(9) 耳屏:耳郭外面前缘的瓣状突起。
(10) 对耳屏:耳垂上部,与耳屏相对隆起部。
(11) 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
(12) 屏间节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
(13) 轮屏切迹:对耳轮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
(14) 耳甲:由对耳屏和弧形的对耳轮体部及对耳轮下脚下缘围成的凹窝。其中,耳轮脚以上部分的耳甲称耳甲艇,以下部分称耳甲腔。
(15) 耳垂:耳郭最下部的无软骨的皮垂。
(16) 外耳道口:耳甲腔内,被耳屏遮盖的孔。
[耳郭的背面分布]
(1) 耳轮背面:因耳轮向前卷曲,此面多向前方,又称耳轮外侧面。
(2) 耳舟后隆起:耳舟背面。
(3) 对耳轮后沟:同对耳轮相对应的背面凹沟处。
(4) 三角窝后隆起:三角窝的背面隆起处。
主要常用耳穴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耳穴有数百个之多,经过反复的筛选验证,得到世界各国公认的为91个。这里仅介绍临床中用得最多的40个耳穴。
耳穴的分布,特别是在耳郭前面,有一定的规律性,就像一个头部朝下臀部朝上的胎儿。也就是说:与头面部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屏和耳垂;与上肢相应的分布在耳舟;与躯干相应的分布在对耳轮;与下肢及臀部相应的分布在对耳轮上、下脚;与盆腔相应的分布在三角窝;与消化道相应的分布在耳轮脚周围;与腹腔相应的分布在耳甲挺;与胸腔相应的分布耳甲腔;与鼻咽部相应的分布在耳屏等。现将主要常用穴的具体分布部位说明如下。
(1) 耳中:耳轮脚。主治:呃逆、荨麻疹,小儿遗尿。
(2) 外生殖器:耳轮上,与对耳轮下脚上缘相平处。主治:睾丸炎、外阴瘙痒症等。
(3) 耳尖:耳轮顶端,与对耳轮上脚后缘相对的耳轮处。主治:发热、高血压、急性结膜炎、麦粒肿。
(4) 肝阳:耳轮结节处。主治:头晕、头痛、高血压等。
(5) 风溪:耳舟上,在耳舟上五分之二与下五分之三的交界处。主治:荨麻疹、过敏性疾病。
(6) 肩:耳舟上,耳舟分五等分,自上而下在第四分处。主治:肩关节周围炎、胆石病等。
(7) 膝:对耳轮上脚的中1/3处。主治膝关节肿痛。
(8) 坐骨神经:对耳轮下脚的前1/3处。主治:坐骨神经痛。
(9) 交感:对耳轮下脚的末端与耳轮交界处。主治:胃肠痉挛、心绞痛、胆绞痛、输尿管结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10) 颈椎:在对耳轮体部将轮屏切迹至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分为五等分,下1/5为本穴。主治:颈椎综合征、落枕等。
(11) 胸椎:按上述分法,中1/5为本穴。主治:胸痛、乳腺炎、产生泌尿不足等。
(12) 神门:在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上方。主治:失眠、多梦、痛症、戒断综合征等。
(13) 内生殖器:三角窝前1/3的下部。主治:痛经、月经不调、白带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遗精、早泄。
(14) 外耳:屏上切迹前方近耳轮部。主治:外耳道炎、中耳炎、耳鸣。
(15) 、外鼻:耳屏外侧面正中稍前。主治:鼻炎、减肥等。
(16) 屏尖:耳屏上部隆起的尖端。主治:发热、牙痛。
(17) 肾上腺: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主治:低血压、感冒、风湿性关节炎。
(18) 咽喉:耳屏内侧面上1/2处。主治:咽喉炎、扁桃体炎等。
(19) 内鼻:耳屏内侧面下1/2处。主治:鼻炎、鼻窦炎、鼻出血等。
(20) 对屏尖:对耳屏尖端。主治:哮喘、腮腺炎,皮肤瘙痒症。
(21) 缘中:对屏尖与轮屏切迹之间。主治:遗尿、内耳眩晕病。
(22) 颞:对耳屏外侧面的中部。主治:偏头痛。
(23) 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主治:神经衰弱、痛症。
(24) 心:耳甲腔中央。主治:心律不齐、心绞痛、神经衰弱。
(25) 肺:耳甲腔中央周围。主治:咳喘、皮肤病、便秘、戒烟。
(26) 脾:耳甲腔的后上方。主治:腹胀、腹泻、便秘、食欲不振,功能性子宫出血。
(27) 内分泌: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主治: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
(28) 口:耳轮脚下方中1/3处。主治:口腔炎、戒烟、胆石病。
(29) 胃:耳轮脚消失处。主治: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失眠、胆石病。
(30) 十二指肠:耳轮脚上方后部。主治:消化性溃疡、胆石病。
(31) 大肠:耳轮脚上方后部。主治:腹泻、便秘。
(32) 肝:耳甲艇的后下部。主治:胁痛、眩晕、月经不调、高血压。
(33) 胰胆:肝肾二穴之间。主治:胆囊炎、胆石病、急性胰腺炎。
(34) 肾: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下方。主治:遗尿、腰痛、肾炎、月经不调、遗精、早泄。
(35) 牙:耳垂正面,从屏间切迹软骨下缘至耳垂下缘划三条等距离水平线,再在第二水平线上引二条垂直线等分线,由前向后,由上向下地把耳垂分为九个区,一区即为本穴。主治:牙痛、牙周炎、低血压。
(36) 眼:按上述分区之五区为本穴。主治:急性结膜炎、麦粒肿、假性近视及其他眼病。
(37) 面颊:按上述分区之五、六区交界线周围为本穴。主治:周围性面瘫、三叉神经痛。
(38) 内耳:按上述分区之六区。耳鸣、耳聋、内耳眩晕病。
(39) 扁桃体:按上述分区之八区。主治:扁桃体炎、咽炎。
(40) 耳迷根:耳背与乳突交界的根部,耳轮脚对应处。主治:胆石病、心律失常。
(41) 耳背沟:又称降压沟。在对耳轮上、下脚及对耳轮主干在耳背面呈“Y”形凹沟部。主治:高血压。
耳穴的探查方法
人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郭的相应穴区内出现反应,如胆囊病时在胰胆穴,肺病在肺区等。针刺时,只有直接刺激这些反应点,才会获得较好的效果。由于各人耳郭的形状和大小不一样,加上上面所介绍的耳穴区域相对较反应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