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免疫抑制药物作用原理及其应用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近20年中,在肾移植领域内,皮质类固醇和硫唑嘌呤一直作为传统的免疫制剂被广泛应用,效果是可靠的。20世纪80年代进入了环孢素的时代,使移植肾的存活率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又有许多新型免疫抑制剂不断被发现,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其疗效令人满意。
现就主要免疫抑制剂简介如下:
(1)皮质类固醇:
皮质类固醇具有广谱的非特异性免疫抑制作用和抗炎作用。其抑制免疫的机制是阻断T淋巴细胞激活过程的链锁。即通过阻断白介素1和白介素6基因来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另外,由于白介素2的释放部分有赖于白介素1激活的白介素6的释放,故皮质类固醇间接阻断白介素2释放。皮质类固醇亦抑制白介素2和γ干扰素,减少单核细胞的移动。
其剂型有两种:口服剂型有强的松龙(泼尼松,prednisone)。注射剂型有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um);氢化考的松琥珀酸钠(琥珀氢考,hydrocortisone);地塞米松(氟美松)。
其主要副作用为长期大剂量应用可引起肥胖、多毛、痤疮、高血压、钠水潴留、水肿、血钾降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甚至出血穿孔、骨质疏松、伤口愈合不良等。此外,还可见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癫痫、增加分解代谢等。
(2)硫唑嘌呤:
硫唑嘌呤(azathioprine,Aza"lmmuran",依木兰)是一种抗代谢剂,其主要抑制DNA、RNA蛋白的合成。是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剂。它不能抑制基因的活化,但能抑制基因的复制和T细胞活化。它最有效的抑制作用是在抗原接触之前,而对继发性免疫反应则无抑制作用,它是目前换肾后的基础用药。
其主要的毒副作用为骨髓抑制,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肝功能损害,表现为单纯转氨升高,减少药物剂量。一般可降至正常,但仍有个别病例出现严重的肝功能障碍,甚至肝功能衰竭。
硫唑嘌呤的毒副作用,个体差异很大,每个人对药物的耐受性也大不一样。因此,需要在应用过程中,逐渐摸索个体化的剂量。
(3)环磷酰胺(CTX):
是烷化剂。其作用机制为与DNA链发生交联作用,阻止链分离而合成新DNA,靶细胞可为特异性与非特异性。一般不作为常规用药,但当出现排异反应时,可与皮质类固醇药物合用,以加强抗排异作用。另外,在肝功能损害时,可应用本药,替代硫唑嘌呤。
其主要的毒副作用为血小板及粒细胞减少;胃肠及口腔溃疡;精子减少;脱发,停药后2-3周可再生。
(4)环孢素A:
环孢素A(cyclosporin A, CsA)是另一种免疫抑制剂,而不同于上述3种免疫抑制剂。类固醇不仅阻断移植物的炎症反应,而且严重破坏机体对感染的抵抗能力。Aza甚至抑制骨髓细胞强于对有免疫能力的淋巴细胞的抑制。而CsA则有较强的和有选择性的抑制T细胞功能,使T细胞亚群产生白介素-2和其它淋巴因子受到抑制,从而阻断了由于抗原激活而发生的细胞增殖。应用CsA一周后白介素-2的产生减少55%。
目前,市面出售的环孢素有两种:一种为进口的环孢素即山地明,其剂型主要是胶囊;另一种为国产环孢素,其剂型有口服液和胶囊。国内已有华东药厂、东北药厂、川抗研究所等多家生产厂家。
剂量:CsA问世不久,国外多数采用高剂量,每千克体重14-17毫克。目前,多已摒弃这种用法。较普遍用量为每千克体重6-8毫克。
副作用:
CsA副作用比较多。最常见的有下列:
1 肾毒性:可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两种。其可能机制是入球动脉收缩,血管阻力增加,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功能性毒性多发生于术后一个月内,甚至术后立即出现少尿,血肌酐上升。此时,CsA血浓度各值可正常甚或偏低。一般减量或停药后可以恢复。
器质性病变多见于术后一个月以上。CsA可直接或间接引起肾小管损伤。肾小管典型病变包括巨形线粒体、空泡、嗜酸性包涵体和细胞内钙化。慢性中毒者多数累及血管、间质,血管壁结节性蛋白沉积,血管内膜增厚,管腔变窄或阻滞,因缺血而致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尽管把CsA减量,但血管病变呈进行性发展,逆转者较少。
根据解放军肾移植血液净化中心(长征医院)经验认为7-60天内的肾功能不全,多为CsA过量引起的CsA亚急性中毒。临床上出现的血肌酐升高,70%为CsA的肾毒性所致,30%为急性排异所致。慢性CsA中毒的诊断和处理比较困难。其CsA血浓度15%在正常范围,需要肾活检明确诊断。
血肌酐>265微摩尔/升(3毫克/分升)时,把CsA剂量减至每日每千克体重3毫克,血肌酐多可下降。钙信道拮抗剂可避免钙在肾小管细胞内的蓄积,减少其对线粒体的破坏。因此,换肾后就应用搏停或恬尔心有助于减少肾功损害的发生率。用恬尔心时需将CsA剂量减少1/4。因恬尔心同细胞色素P450的相互作用影响CsA的代谢,可升高CsA的血浓度。
2 肝毒性:CsA对肝毒性包括转氨升高和(或)胆红素升高,严重者性磷酸亦升高。多与剂量大(每天超过每千克体重8毫克)有关。停药或减量后肝功能均可恢复。但需与硫唑嘌呤、巨细胞病毒(CMV)、肝炎病毒以及其它药物引起的肝功能损害相区别。
3 神经毒性:最常见的是手不自主细微震颤,通常为CsA过量的一个标志。换肾后每日剂量低于每千克体重8毫克少有这种表现。
4 其它副反应:在我们的病人中几乎都有不同程度地发生多毛症,主要见于面部,其次见于上肢,再次为躯干。部分病人发生牙龈增生,见于术后3个月以上,注意口腔卫生有益于防止其发生,不必作切除术。不常见的但威胁生命的并发症是高钾血症,可能是醛固酮减少和肾小管对醛固酮反应性减低所致。一旦发生应予积极处理。CsA尚可引起高血压、高尿酸血症、血糖升高、高血脂症、低镁血症等。上述代谢性并发症需在康复期由移植专科医师或有关专科医师进行必要的处理。
CsA与其它药物相互作用:近年文献报导有多种药物可影响环孢素的血浓度,使环孢素的抑制免疫作用增强或减弱。因此,增加其毒副作用或改变其临床疗效。
血浓度的监测:CsA血浓度的监测对调整剂量和观察其毒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广泛应用的测定方法是荧光偏振免疫测定(FPIA),其优点是方法简单、时间较短(仅需30分钟),血样本少,准确度高。其缺点费用昂贵。测定环孢素血浓度一般取谷值为参考值。即上午服药前取血所测定的值。根据上海长征医院肾移植中心的经验,采用FPIA测定环孢素血浓度的治疗范围:术后1个月内为350-450纳克/毫升;3个月内为300纳克/毫升;6个月以上为150-250纳克/毫克。
但应引起注意的是病人和病人之间对CsA的反应可有差异,有些CsA浓度并不高而发生中毒。反之,CsA浓度在治疗范围内却发生排异反应。即使同一病人在不同时间也可有不同结果。另外,由于CsA在肝内再循环,一次服药后,35%-50%病人CsA的血浓度可有2个或2个以上的峰值。因此,在解释CsA血浓度时必须结合临床并个体化。
[此帖子已被 天山雪莲 在 2012-12-10 19:40:21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