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演“医疗专家”,要像“知识分子”
据悉,虚假医药广告的制作有一套分工细致的专业流程。经公关公司介绍,药企和影视公司建立联系。在获取药企的产品说明书及其想要达到的广告效果后,影视公司就会开始发掘“卖点”,包装药品,策划广告方案。部分经营能力强的影视公司,可以绕开公关公司,直接与药企谈“生意”。
“有一张说明书就行,药品、厂家资料都不需要,只要知道成分、主治什么病,我们就能发挥,把它包装为灵丹妙药。”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策划方案通过,拿到药企的广告制作费用后,影视公司就开始一系列分工协作。根据策划案,创意部门写剧本,导演挑选演员,摄像准备拍摄器材,行政部门联系拍摄场地。动画人才也很受欢迎,如果配播一段药物在体内作用机理的动画视频,视觉冲击力更强。据了解,仅北京市,专门策划、拍摄医疗广告的影视公司就有上百家。
导演挑选演员的环节很重要。某影视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说,扮演医药专家,形象要像“知识分子”,最好儒雅一点儿,普通话发音要标准,年龄最好在50岁到65岁之间,最好头发花白,“看起来更渊博”。为了提高广告的可信度,主持人、“专家”、“患者”的角色必不可少,最好有“观众”,甚至还需要一个充当背景的、不停接电话的“护士”角色。
扮演“专家”等角色的演员都没什么名气,若非网民“人肉搜索”,很少会有人留心。例如,曾在电视剧《任长霞》中饰演刑侦专家的李兆民,在广告中成为“山东东方男科医院专家”、“中国高原生物研究院院长”等。
业内人士透露,老“专家”们往往在数家影视公司兼职。他们熟悉套路,面对镜头可以侃侃而谈。根据形象气质、表演水平,“专家”被分为一线和二线演员,水平高的演员一个广告能挣数千元,水平一般的则在五百元左右。根据产品特点,医药电视广告制作成本一般从两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用三四天的时间找演员和场地,一天完成拍摄,加上后期制作,一部广告片在两周内就可以完成。
这些速成的广告片,在一些地方电视台“轰炸”之后,往往会吸引大量观众的关注,并迅速带动相关产品的销售。然而,这些产品的质量和功效未必像广告中说的那么玄乎。上当受骗的观众里,有人开始怀疑这些在广告里吹嘘的“专家”。
2月初,一篇名为《广告中面貌一样名字不一样的骗子》的帖子在网上引发“人肉搜索”,发帖者是济南人于良新。他发现某糖尿病药品广告里的医学专家“孙仕友”,在另一个广告里是“中国男性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吕青教授”,换个频道,他又变成某纪念钞广告里的钱币专家“孙云”……此“专家”被网民称为“变脸狂人”,已被发现拥有6个不同领域的“教授”、“主任”头衔。
据业内人士透露,“老专家”们被网民曝光后,影视公司开始起用年轻演员,30多岁,“留洋博士那种感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