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皮肤针刺法?其作用和适应范围有哪些?
皮肤针是针头呈小锤形的一种针具,针柄有硬柄和软柄俩种规格,软柄有弹性,一般用牛角做成,长15厘米—20厘米,一端附有莲蓬状的针盘,下面散嵌着不锈钢短针。根据所嵌钢针的数目不同,分别称为梅花针(5支针)、七星针(7支针)、罗汉针(18支针)等。皮肤针刺法是利用皮肤针扣击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因为,这是用特制的 浅刺针具,针刺仅及皮肤,所以,又称丛针浅刺发或皮刺法。
中医学认为,使二经脉在皮肤的相应区域称为十二皮部,在生理上皮部具有保护机体,抵御外邪的作用。在治疗中也有重要意义,采用皮肤针叩刺皮部,激发经络之气,起到调整脏腑虚实,调和气血,通经活络,促进机体功能恢复正常,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皮肤针的适应范围较广,临床各种病症均可应用。如叩刺后颈部、痛侧头部及有关经脉,治疗头痛、偏头痛;叩刺头、项部及夹背、印堂、太阳、百会等穴,治疗失眠、眩晕;叩刺患侧面部及大肠经,治疗口眼歪斜;扣刺眼周,治疗目疾;扣刺鼻周,治疗鼻疾;叩刺上腹部、背俞、胃经,治疗胃痛、呕吐、呃逆;叩刺下腹部、腰骶部、足三阴经,治疗阳痿、遗精、遗尿、痛经;患处叩刺加拔火罐,可治疗肩周炎、急性腰扭伤;患处叩刺加艾条悬起炙,可治神经性皮炎、皮神经麻痹及斑秃。
皮肤针如何操作?有哪些注意事项?
硬柄和软柄皮肤针持针方式略有 不同。分别是:硬柄皮肤针的持针式是用右手握住针柄,以拇指、中指夹持针柄,食指置于针柄中段上面,无名指和小指将针柄固定在小鱼际处;软柄皮肤针的持针式是将针柄末端固定在掌心,拇指在上,食指在下,期于手指呈握拳状握住针柄
针具及皮肤消毒后,针尖对准所选部位,用腕部的弹力使针尖垂直扣击在皮肤上,并立即提起,如此反复叩刺。皮肤针手法是用手腕的力量,均匀而有节奏的弹刺,频率不宜过快或过慢,一般每分钟扣击50--60次。叩刺时针尖起落要呈垂直方向,落针要稳、准,提针要快,避免针尖倾斜刺入或向后拖拉提起,以免增加病人的痛苦。临床上根据病情需要,可按一定路线成行叩刺,也可在一定范围内呈环形叩稀,或在一个点上进行重点叩刺。
皮肤针刺法应用时的注意事项有:1 施术前应注意检查针具,全束针尖要平齐,不应有偏斜、弯曲、锈蚀和缺损。
2 针具及叩刺部位应消毒,重刺后皮肤如有出血,用消毒干棉球擦拭干净,保持清洁,以防感 染。
3 叩刺时针尖必须垂直向下,迅速弹起,要快刺、弹刺、平刺,不能慢刺、压刺、斜刺、拖刺。叩刺速度和力度要均匀,防止快慢不一、用力不匀的乱刺。
4 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烂、瘢痕等,不宜叩刺。
怎样选择皮肤针的叩刺部位?如何掌握皮肤针叩刺的刺激强度?
皮肤针的叩刺部位可分为以下3种:
1 循经叩刺:是沿经脉循行路线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最常用的部位是项背腰骶部的督脉和膀胱经。督脉为阳脉之海,能调节一身之阳气,五脏六腑的背俞穴均分布在膀胱经上,所以其治疗范围广泛。其次是四肢肘、膝以下的经络,因其分布着各经原穴、络穴、郄穴、五输穴等,可治疗各相应脏腑、经络的疾病。
2 穴位叩刺:是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临床上常用的多是特定穴、阿是穴、华佗夹脊穴等。如在某些特定穴上出现阳性反应点或阳性反映物,应做重点叩刺。
3 局部叩刺:是指在患处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如扭伤后局部淤血肿痛、顽癣、斑秃、头面、五官疾病、关节病等,可在局部叩刺。
皮肤镇叩刺的刺激强度是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及叩刺的部位不同,临床一般分为以下轻、中、重3种:
1 轻刺:用较轻的腕力进行叩刺,针尖接触皮肤时间较短,以局部皮肤略见潮红、充血,患者无疼痛感为度。使用于年老体弱、妇女儿童、虚证患者,以及头面等肌肉浅薄处。
2 重刺:用较重腕力进行叩刺,针尖接触皮肤时间稍长,局部皮肤可见隐隐出血,患者有疼痛感。使用于青壮年体强、实证患者,以及肩、背、腰、臀、四肢等肌肉丰厚处。
3 中刺:叩刺腕力介于轻刺和重刺之间,以局部皮肤有较明显潮红,但无渗血,患者梢感疼痛为度,使用于一般疾病和多数患者,处头部等肌肉浅薄处外,大部分均可用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