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临床观察可见,MG发病后主要表现为有关神经损伤后的各种相关症状,例如: 眼肌型MG主要表现是第三,四,六,七对周围神经操作的临床表现;延髓肌型MG可见第九,十,十一,十二对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全身型MG以及全身肌萎缩型MG,显示为由周围神经损伤累及中枢神经的临床表现,同时还发现MG发展的几种模式;眼肌型--全身型;眼肌型--延髓肌型--全身型;延髓肌型--全身型.本发明人据此提出了MG神经病因论理念,并研制出本发明所述的药物制剂,其作于机理在于激活神经细胞的生物活性,修复损伤的神经与肌肉的兴奋传递,并改善相应的免疫调节作用,临床效果也验证了本发明人的治疗理念与所研制的药物制剂,从根本上治愈MG.
本发明人诊治各类型MG,男98例,女202例,男女比例为1:2年龄11岁至72岁,发现:10岁前多为眼肌型,10-30岁间,多为延髓肌型,发病率最高,易向全身型发展,
根据MG的不同类型,选择相应穴位,定穴的方法是依据相关神经走途径来选择穴位,例如:对于眼肌型ZMG,原则上选择阳白,内关,合谷等穴,分别注射本发明所述的药物制剂1-1.5ML,7天为一个疗程,早期MG一般3至4个疗程可治愈,对于延髓肌型MG,选择内关,合谷两穴,一般2至3个疗程可治愈.如在治疗前服过其他治疗药物如新斯的明或激素药物的,改用本药物制剂治疗后,逐步停用原药,6周左右出现大反弹,如重新得病一样,10-15天后大反弹停止,再继续用本药物制剂治疗,可治愈.MG病人通常易感冒,一旦感冒则病情加重,但在大反弹停止后,病人不会感冒.此外,本发明所述的药物制剂的注射剂量根据患者的年龄有所调整,具体地,5岁前的MG患者一般用药1毫升/穴/次/日,而5岁以上的MG患者一般用药1.5毫升/穴/次/日,基于不同病情,在1-1.5毫升/穴/次/日之间选择用药.
病例一:周某,男,17岁,河南省固如县城效乡十里井村窖山小队人,主诉:1977年9月开始感到全身乏力,进食时咀嚼无力,吞咽困难,饮水发呛,发音困难,言语不清,曾去河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延髓肌型MG,同年10月17日,开始用本发明所述的药物制剂量治疗;取合谷,内关两穴,合谷穴注射1.5ML,内关穴注射1ML(双),每日一次,用药第4天,患者感觉病情好转,可进食固体食物,饮水很少发呛,发音改善,仍用鼻音;至10月30日全部症状消失.
[此帖子已被 海蓝港湾 在 2008-4-14 17:24:03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