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如是说:“其实清明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人重孝道,讲求慎终追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祭拜祖先。孝敬老人,敬重祖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应该发扬光大。如果仅把清明节简化为烧纸,这就把清明节看窄了,把它简单化、消极化了。从积极方面来看,可以把清明节上升为一种高昂的情绪,缅怀先祖、先烈、先人。” 刘魁立认为,清明节在今天来说,除了要祭奠炎帝黄帝等先祖,祭奠家族的祖先,还可以亲近大自然,在春天的气息里,感觉到天人合一的气氛,在祭奠先祖的同时,怀念自己的历史,使人们有一种历史厚重感,让大家更加热爱现在的社会。
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认为,清明是个快乐的节日。这同大多数人对清明节的理解并不相同。乌丙安认为,传统的清明节应有三层含义:一是踏青。古人在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是去郊游、打秋千、踢球。无论南方还是北方,人们都会欢快地迎接春天的到来。清明过后,人们就开始种地了。《清明上河图》中的繁华不是表现去上坟,而是去玩乐。至于唐代杜牧诗中的“断魂”,是因为忘我地玩而断魂,而不是因为祭祀。二是植树。春天是植树的大好时节,人们以这样的形式迎接春天的到来。三才是我们通常说的祭奠先人。
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民俗专家吴露生建议,今人过清明节,宜耕种,宜追远,应该注重其核心价值,而不能拘泥于民俗中一些负面的表象,不要让一些陋习破坏了这个节日“气清景明”的初衷。这话说得有道理。清明节意味着一种尊重生命的仪式,其内涵的精华部分在于,向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思念与敬意。因为他们的辛劳和奋斗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重扫墓形式,甚至引发山林火灾,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误读。
[此帖子已被 天山雪莲 在 2008-3-31 18:16:27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