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的历史】:中国的药剂师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中推断并将黄芪用作增进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良药. 黄芪是中药中用途非常广泛也用的非常多的一味药材. 西方的传统药剂师最近开始关注并研究用黄芪减弱化学疗法的副作用.
【补药功能】:可以作为免疫补药Immune tonic,利尿剂diuretic,降低血压lowers blood pressure,补气药Qi tonic
黄芪还可以用作:老年痴呆阿滋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化学疗法助剂Chemotherapy support,一般性感冒和喉咙痛Common cold/sore throat,免疫功能Immune function黄芪是中药中最基本的用于提高肺与呼吸系统免疫能力的药材. 可以用于因免疫力低下导致的虚汗病症.也可以用于补气和增进脾脏功能和代谢能力低下; 浮肿水肿瘤腺体(edema);以及内脏下垂(prolapse of internal organs), 由于能够增进脾脏的阳气,黄芪因此可以用作失血或妇女产后的气虚和贫血等症状.
【安全性】:根据临床应用, 黄芪无任何副作用, 但大剂量服用会导致胃肠胀气和腹泻. 黄芪不可大量服用,在发热和阴气不足的状态下也不可以服用, 疼痛湿气条件下也不可以使用
[性味和功用]: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功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主治脾肺气虚、倦怠乏力、语音低微、食少便溏、久泻脱肛、表虚自汗、浮肿尿少,痈疽脓成难溃或溃后久不收口等证。 黄芪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某些病毒感染有一定的防治作用。黄芪口服或喷鼻对感冒有预防效果。黄芪有中等利尿作用,还有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原减少的作用。
[应用和禁忌]:黄芪为常用补气药,凡气虚体弱,证见精神萎靡、气短懒言、四肢无力、脉象缓弱或大而无力者用之最宜,若与党参配伍,则补气效果更显著。如兼食少便溏配白术,气虚便秘配橘皮,脾虚劳倦发热配人参,气虚血亏发热配当归。脾虚气陷而致久泻脱肛,可配升麻、柴胡,现亦有重用黄芪配枳壳,治疗胃下垂、子宫脱垂者。如与白术、茯苓等相伍,又可用于脾虚精微下陷之白浊、带下。此外,气不摄血之崩漏、津气两虚之消渴症亦可使用,前者宜配熟地、阿胶,后者配山药、五味子。黄芪又具益气固表之功,凡卫气虚而常自汗出,或虚入易感风邪者均可用。表虚自汗配牡蛎、浮小麦、麻黄根,阳气虚而畏寒汗出者需加配附子、干姜,虚人感冒、汗出恶风者配防风、白术。黄芪有良好的利水功能,用于气虚水肿、小便不利,可配防己、白术;与苡仁、茯苓等配合,可用于营养不良性水肿。若与党参或山药煎汤,加糯米煮粥常食,用于慢性肾炎,对减轻蛋白尿、增强体质、改善症状有一定效果。气血不足、疮毒内陷致痈疽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敛,黄芪有托毒外出、排脓生肌之功;对内已成脓、正气虚弱而无力穿破者,配当归、穿山甲、皂角针;溃后脓水清稀、久不收口者,配党参、当归、肉桂。气虚麻疹透发不畅,可与升麻、葛根同用,以托毒透疹。痹痛日久或中风后遗症,正气不足、手足无力、肌肤麻痹,或肢体痿废、脉弱无力者亦多用之。兼血虚者配当归、鸡血藤,兼血瘀者配桃仁、红花,麻痹较甚者配地龙、白花蛇,下肢痿软配木瓜、杜仲、牛膝等。黄芪是一味使用面较广的补气药,现已制成注射剂,可用于多种慢性疾病,如白细胞减少症、迁延性肝炎、慢性肾炎等;还可用于病后体弱气虚、抵抗力低下的患者。黄芪有蜜炙和生用之分,炙用偏于补中,生用偏于固表、利水、托毒。煎服用量10~15克,大剂量可用30克。注射剂每毫升相当于生药1克,每次2~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一次。凡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均宜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