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病友之家找药方 → 肌無力與T細胞

发表一个新主题 回复帖子您是本帖第 1959 个阅读者  浏览上一篇主题 刷新本主题 浏览下一篇主题
 主题肌無力與T細胞 适合打印机打印的版本  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此页面  添加加到IE收藏夹  报告本帖 
newhdd
 


经验值:20

社区币:20

发贴数:14

注册:2006-08-28

体力值:100

状态:离线

查看newhdd的个人资料 发送短讯息给newhdd 把newhdd加入好友 搜索newhdd发表过的所有主题 搜索newhdd回复过的所有主题 发送电邮给newhdd 访问newhdd的主页 复制这个帖子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断章取义 回复这个帖子 No.1 

<DIV align=center>重症肌無力(概述、病因與發病機制) </DIV>
    
    重症肌無力,主要是乙鶜膽鹼受體抗體(AchR-Ab)介導的,細胞免疫依賴的,補體參與的,一種神經-肌肉接頭處傳導障礙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變主要累及神經-肌肉接頭突觸後膜上乙鶜膽鹼受體。乙鶜膽鹼受體抗體陰性病人,是因為有抗體針對神經-肌肉接頭突觸後膜的受體酪氨酸激繪。
    
    肌肉的運動,是由運動神經支配的。通常情況下,運動神經末梢與肌肉細胞並不做直接的接觸,而是被充滿了細胞外液的間隙隔開,這個間隙,就是通常所說的神經-骨胳肌接頭處。當有神經沖動傳來時,運動神經末梢(突觸前膜)是通過釋放信使(乙鶜膽鹼)到接頭間隙的細胞外液中,然後乙鶜膽鹼再與肌肉細胞膜(突觸後膜)上乙鶜膽鹼受體結合而傳遞運動的信息,從而引起運動。打個比方,乙鶜膽鹼是運動神經送出的鑰匙,而肌肉細胞膜上的乙鶜膽鹼受體就像門鎖一樣,只有用鑰匙才能打開門鎖,而重症肌無力的患者,是由于體內產生了阻止或破壞鑰匙(乙鶜膽鹼)與鎖(乙鶜膽鹼受體)結合的物質(乙鶜膽鹼受體抗體、酪氨酸激繪抗體),才導致一係列臨床症狀的發生。
    
    本病的臨床特徵為——部分或全身骨胳肌易于疲勞,呈波動性肌無力,常具有活動後加重、休息後減輕和晨輕暮重等特點。本病在一般人群中發病率為(8~20)/10萬,患病率為50/10萬。
    
    病因與發病機制
    正常的胸腺是T細胞成熟的場所,T細胞可介導免疫耐受,以免發生自身免疫反應,而乙鶜膽鹼受體抗體由B細胞在增生的胸腺中產生。重症肌無力患者中,胸腺幾乎都有異常,10%~15%重症肌無力患者合並胸腺瘤,約70%患者有胸腺肥大,淋巴濾泡增生。
    
    本病的發病機制可能為:患者體內產生的乙鶜膽鹼受體抗體,在補體參與下與乙鶜膽鹼受體發生應答,使80%的肌肉乙鶜膽鹼受體達到飽和,經由補體介導的細胞膜溶解作用使乙鶜膽鹼受體大量破壞,導致突觸後膜傳導障礙而產生肌無力。在80%~90%重症肌無力患者外周血中可檢測到乙鶜膽鹼受體特異性抗體,而在其他肌無力中一般不易檢出,因此對診斷本病有特徵性意義。
    
    另外,在胸腺中已檢到乙鶜膽鹼受體亞單位的mRNA,在正常和增生的胸腺中都能發現具有橫紋並載有乙鶜膽鹼受體的「肌樣細胞」,因此推測在一些特定的遺傳素質的個體中,由于病毒或其他非特異性因子感染胸腺後,導致「肌樣細胞」表面的乙鶜膽鹼受體構型發生變化,刺激機體的免疫係統產生乙鶜膽鹼受體抗體。
    
    胸腺激素在正常情況下促進T輔助細胞的分化,但長期過量合成可引起自身免疫反應,可能發生重症肌無力;終板乙鶜膽鹼受體抗原免疫原性的改變也是可能的誘發因素。
    
    重症肌無力患者,常合並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係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惡性貧血和天謥瘡等,也提示重症肌無力是一種自身免疫病。
    
    重症肌無力患者HLA基因型(B8、DR3、DQB1)的頻率較高,提示其發病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
    
    
    病理
    約70%成人型重症肌無力患者的胸腺不退化,重量較正常人重,腺體有淋巴細胞增殖。約10%患者存在胸腺瘤。
    
    約50%病例肌肉內有淋巴細胞聚集,其周圍有小壞死灶,但無周圍血管受累。少數病例,尤其是無胸腺瘤的患者,有散在的肌纖維壞死,伴炎性細胞浸潤。
    
    神經-肌肉接頭處的病理改變明顯,突觸後膜皺褶喪失或減少,突觸間隙加寬。在殘余的突觸皺褶中,用免疫化壆方法可證實有抗體和免疫復合物存在。

——————————

转播到腾讯微博 发表时间:2006-08-29 15:48:01  IP:已记录
本主题共有 1 页 [ 1 ] 收藏帖子 | 取消收藏 | 返回页首 

Powered by BBSxp /Licence © 1998-2005
Script Execution Time:0ms
晋ICP备0750016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