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海蓝摘自《针灸学》,为大家提供有关梅花针的背景知识。
P.171
3.2皮肤针
皮肤针也叫梅花针,七星针,是用5-7枚不锈钢针集成一束或如莲蓬形固定在针柄的一端而成。
《素问.皮部论》说:“凡12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12皮部与经络肺腑联系密切,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可以激发调节肺腑经络的功能,以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
3·2·1 操作方法
(1)持针式:手握针柄后部,食指压在针柄上。
(2)叩刺法:将针具及皮肤消毒后,针尖对准叩刺部位,使用手之碗力,将针尖垂直叩打在皮肤上,并立即提起,反复进行。
(3)刺激强度:根据病人体质年龄和病情叩刺部位的不同,有弱中强三种刺激强度。
弱刺激:用较轻腕力进行叩刺,局部皮肤略有潮红,病人无疼痛为度。使用老弱妇儿虚症患者和头面眼耳口及肌肉浅薄处。
强刺激:用较重碗力进行叩刺,局部皮肤可见隐隐出血,患者有疼痛感觉。适应于年壮体强实证患者和肩背腰臀等肌肉发达丰厚处。
中等刺激:介于强弱两种刺激之间,皮肤局部潮红,但无渗血,患者稍觉疼痛。适应于一般疾病和多数患者,除头面等肌肉浅薄处外,大部分均可用此法。
3·2·2 叩刺部位
皮肤针叩刺部位一般可分循经、穴位、局部叩刺三种。
(1)循经叩刺;是沿经络路线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最常用的是项背腰骶部的督脉和膀胱经。因督脉能调节一身之阳气,五脏六腑的背俞穴,皆分布在背腰部的膀胱经,所以其治疗范围很广。其次是四肢肘膝以下的经络,因原、络等穴多分布在肘膝以下,可治疗各自相应脏腑经络的疾病。
(2)穴位叩刺:是根据穴位只治症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临床教为常用的有各种特定穴位,华佗夹脊穴,阿是穴等。
(3)局部叩刺:即是患部叩刺。例如扭伤后局部淤肿疼痛,顽癣等,在在局部进行散刺或围刺。
3·2.·3 适应范围
皮肤针多用于头痛,肋痛,脊背痛,腰痛,皮肤麻木,神经性皮炎,高血压病,失眠,慢性肠胃炎,消化不良,痛经,斑秃,顽癣,近视等。
3·2·4 注意事项
(1) 皮肤针针尖必须平齐,无钩,针柄与针头联结处必须牢固,以防叩刺时滑动。
(2) 叩刺时针尖必须垂直而下,避免斜、挑、钩,以减少疼痛。
(3) 循经叩刺时,每隔1厘米左右叩一下,一般可循经叩刺8--16次。
(4)叩刺局部皮肤,如有出血者,应进行清洁及消毒,以防感染。局部皮肤有溃疡或破损处不宜使用。
[此帖子已被 海蓝港湾 在 2005-4-6 14:09:02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海蓝港湾 在 2005-7-31 14:05:46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