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与重症肌无力的关系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0 vol.33 no.6 p.331
血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与重症肌无力的关系
应智林 周君富 黄鉴政
选1993~1999年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或住院的84例重症肌无力(mg)患者和6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测定他们的血浆乙酰胆碱酯酶(p-ache)活性和红细胞乙酰胆碱酯酶(e-ache)活性,并比较分析。同时,对不同类型的mg患者的上述测定值也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探讨血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与mg的关系。
资料和方法: 84例mg患者,年龄18~47(平均32)岁,男性48例,女性36例,其中?型26例,?a型27例,?b型17例,?型10例,?型4例。健康对照组60名,年龄20~50(平均33)岁,男、女各30名。二组年龄、性别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均无心、脑、肺、肾等主要脏器疾病史,均无高血压、高血脂、周围血管病、自身免疫疾病和肿瘤史,均未从事过各类辐射及化工有毒作业,也均未长期接触农药和其他有毒物质史。
p-ache活性和e-ache活性测定采用三氯化铁显色分光光度比色分析法,结果分别以u/ml和u/g表示。
全部实验数据均在电子计算机上采用spss/8.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
表1 各类型患者与对照组的p-ache和e-ache活性比较(±s)
组别例数p-ache(u/ml)e-ache(u/g)
?型2674±11272±30
?a型2782±13*307±31*
?b型1782±10*302±30*
?型1093±12*344±30*
?型4124±14*411±33*
对照组6070±10273±26
注:与对照组比较(方差分析),*p<0.001
结果: 患者组的p-ache活性和e-ache活性(83±12和305±30)皆显著高于对照组(70±10和273±26),p<0.000
1(活性单位分别为u/ml和u/g)。其活性95%可信区间的下限(81和298)均高于对照组的上限(73和280),各临床类型分析,除?型外,其余各类型组的p-ache和e-ache的平均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表1),且95%可信区间下限均高于对照组的上限。
讨论: mg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确切阐明。普遍认为,主要是由于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achr)的自身免疫异常而引起,但是,约15%典型mg的血液中检测不到特异致病因子。而achr
抗体阳性者,achr数量减少,减少的量与其功能障碍程度之间不符,说明achr抗体的异常并非mg的唯一发病机制。自从瑞士学者acschiman应用新斯的明治疗mg取得效果以来,抗乙酰胆碱酯酶药物一直作为治疗mg的重要药物。ache活性的变化与mg的关系受到关注。有的学者认为,若ache活性异常增高,可使有效的ach数量减少,同时与achr的结合也过于减少,导致重症肌无力症状。henzer等在研究mg患者e-ache活性与吡啶斯的明血浆浓度(ppc)与临床症状关系时发现,e-ache活性与ppc相关,其活性降低伴随mg临床症状好转。迄今国内尚未见血ache活性与mg关系的报道。本组84例mg患者与60名健康对照p-ache和e-ache活性测定比较,其结果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且与mg类型和病情轻重相关,提示mg患者血液中ache活性水平升高。然而,血ache活性水平和突触间隙的ache活性水平有何关系,以及血ache与mg的确切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由于e-ache不受血液中各种理化因素影响,比较稳定。因此,在测定血液中p-ache活性同时,测定e-ache活性更能客观反映患者ache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