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class=Section1 style="LAYOUT-GRID: 15.6pt none">
17例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患者的外科治疗
我院自1984年6月至2001年6月共收治胸腺瘤患者48例,其中伴有重症肌无力17例,占35%(文献报告15~50%)[1],并对17例患者经胸骨正中劈开对胸腺瘤进行切除,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7例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9例;年龄10~72岁,大多在40~50岁之间;病史1月~36个月。17例患者均经术前影像学诊断和术后病理证实,其中胸腺增生2例,上皮型胸腺瘤3例,淋巴型5例,混合型7例。根据Osserman分型,Ⅰ7例,ⅡA型4例,Ⅲ4例,Ⅳ2例。
2 方法
2.1 术前用药:吡啶斯的明60mg tid,连续用药10~14天。强的松20~30mg qd(顿服),连续用药10~14天,术前3天减为强的松10mg qd(顿服)以上用药均以改善症状为依据。2例重症肌无力Ⅳ型患者,术前伴有重症肌无力危象,呼吸困难,给予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同时给吡啶斯的明 60mg tid,强的松30~50mg qd,连续用药12~15天。术前3天强的松30mg qd,给予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支持治疗后手术。
2.2 手术方法:17例患者均行胸骨正中劈开切除胸腺组织(包括肿瘤)完全清除前纵隔脂肪组织(从胸廓入口处至胸膜心包返折止于两侧膈神经)。
2.3 术后用药:术后需用药3~6月,其中吡啶斯的明60 mg tid,强的松20~30mg qd。术后出现3例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均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同时早期给予地塞米松20~30mg/d,在症状稳定后给予口服吡啶斯的明60mg tid;强的松30~50mg qd后逐渐减量到30mg qd。10~20天拨管,其中1例患者多次发外肌无力危象,经抢救成功,1个月后拨管存活。
3 结果
本例17例手术治疗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患者,手术死亡1例(术后第5天,发生肌无力危象呼吸衰竭死亡),经术后1~5年随访,有效率达88.5%(15/17),病死率11.7%(2/17),完全缓解35.3%(6/17),药物缓解41.2%(7/17),明显改善12.3%(2/17)。
4 讨论
外科手术是治疗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的重要手段,围手术期处理是保证手术安全性提高疗效,降低手术死亡率的关键,术前掌握好用药规律,了解发挥最佳反应的抗胆碱酯酶药物剂量,激素剂量应调至最低水平[2],本组为10~20mg/d,使患者的症状改善到最佳状况,再行手术,可减少重症肌无力危象的发生。本组术后仅4例出现重症肌无力现象,其中2例为术前已发生肌无力危象。尽量避免诱发重症肌无力危象的因素,包括高热、感染、精神刺激等,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的紊乱(脱水、低钾、低镁),同时术后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准备气管切开,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术组手术死亡1例系因发热,诱发肌无力危象,未及时处理呼吸衰竭死亡,另1例术前术后多次发作重症肌无力危象,因及时妥当处理得以抢救成功。
胸腺瘤有潜在恶性倾向尤以上皮型胸腺瘤呈浸润性生长[3],伴有重症肌无力较多见,肌无力Osserman分型为Ⅲ、Ⅳ型。本组3例出现肌无力危象患者均为上皮型胸腺瘤。胸腺瘤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手术切除范围,临床分期和病理分型,是否术后放疗均为制约预后的因素[4、5]。本组3例上皮型胸腺瘤患者均予行术后放疗,随访2~4年均存活,所以术后放射治疗也是治疗胸腺瘤尤为恶性胸腺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 考 文 献
1.谷铣之主编,现代肿瘤学.第1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1993,428~431.
2.方荣宝等,胸腺肿瘤及重症肌无力的外科治疗.中华外科杂志,1981,19(9):154.
3.李鉴,汪良骏,张汝刚,等.胸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中华肿瘤杂志,1999,21(4):272~274.
4.蒋耀先,等.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近期疗效分析.中华外科杂志,1993,31(12):765~767.
5.车嘉铭,等.胸腺瘤切除的围手术期处理的改进和预后重症肌无力的发生.国外医学心胸血管疾病分册,1998,25(5):294~295.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