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CTTCCTTTCTC25′。
1. 2. 6 PCR 产物的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2SSCP) 将PCR扩增的DNA 片段, 经氯仿抽提去油、冷乙醇沉淀、抽干后, 用含950 mL/ L 甲酰胺、0. 2 g/ L 溴酚蓝的变性上样缓冲液20μL重新溶解DNA , 于95 ℃变性后, 进行100 g/ L 中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取出凝胶, 经100 mL/ L 乙醇固定、10 mL/ L 硝酸处理和2 g/ L 硝酸银染色1 h , 再用0. 19 mL/ L 甲醛和30 g/ L碳酸钠显色及100 mL/ L 冰乙酸固定。
2 结果
2. 1 胸腺提取液与地塞米松对胸腺细胞增殖的影响 经PHA 刺激后能明显增殖的正常人胸腺细胞可被正常人胸腺提取液抑制; 而在PHA 刺激下发生增殖的MG患者胸腺细胞则不能被正常人胸腺提取液抑制。地塞米松可抑制正常人及患者胸腺细胞的增殖(图1) , 在培养24 h 的抑制率分别为58. 33 %和54. 26 %。图1 胸腺提取液与地塞米松对MG患者胸腺细胞增殖的影响
2. 2 胸腺细胞的DNA 电泳 MG患者的胸腺细胞加地塞米松后培养24 h , 提取DNA 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 可见梯状条带出现(图2) 。图2 胸腺细胞的DNA 电泳
2. 3 胸腺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MG患者的胸腺细胞加地塞米松后培养48 h , 涂片镜检, 可见胸腺细胞皱缩、细胞核浓染、变小(图3) 。图3 MG患者胸腺细胞凋亡的形态观察
2. 4 胸腺细胞表面Fas 分子的表达 MG患者CD4 + CD8 + 胸腺细胞上Fas 表达的百分率为(78. 58 ±16. 04) % , 显著低于对照组[ (89. 26 ±6. 07) % , P < 0. 01 ] ; 而CD4 - CD8 + 单阳性的胸腺细胞上Fas 的表达百分率[ (9. 13 ±4. 67) %]则高于对照组[ (4. 17 ±1. 48) % , P < 0. 05) ] 。地塞米松能诱导MG患者
胸腺细胞上Fas 的表达增加。地塞米松作用前及作用后24、48及72 h , 胸腺细胞上Fas 的表达率分别为: 9. 66 %、13. 06 %、45. 58 %和75. 96 %(图4) 。地塞米松作用48 及72 h , Fas 的表达率与未经地塞米松作用的空白对照[ (12. 43 ±4. 32) %]相比较, 有较显著的差异( P < 0. 01) 。图4 地塞米松作用后不同时间胸腺细胞上Fas 的表达
2. 5 Fas mRNA 的RT2PCR2SSCP 分析 正常人和MG患者胸腺细胞的Fas 基因均有表达, 地塞米松可使MG患者胸腺细胞的Fas 表达增加, 并出现多条电泳带, 与未经地塞米松处理组及正常人胸腺细胞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 P < 0. 05 , 图5) 。图5 MG患者胸腺细胞中Fas mRNA 的RT2PCR2SSCP 分析
3 讨论
胸腺细胞是一群具有明显异质性的细胞, 在胸腺微环境中逐渐由CD4 - CD8 - 双阴性的细胞发育为CD4 + CD8 + 双阳性的细胞, 再经过阳性和阴性选择发育成熟为CD4 + CD8 - 或CD4 - CD8 + T细胞, 并使T细胞获得MHC 限制性和自身耐受性。Fas/ FasL 是胸腺细胞阴性选择过程中导致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消除的重要膜分子2 ,3 ] 。因此, 胸腺细胞中Fas 基因突变或其表达的异常, 均可能直接影响自身反应性T 细胞的清除而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MG是有明显胸腺组织结构异常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7 ] 。有许多证据表明, MG患者不仅存在自身抗体, 而且存在T细胞功能的异常[8 ] 。本研究显示, MG患者胸腺提取液能抑制正常胸腺细胞增殖, 说明MG患者的胸腺提取液中存在抑制因子, 在胸腺细胞的发育增殖中起抑制作用; 但MG患者胸腺细胞的增殖不能被胸腺提取液抑制, 提示MG患者的胸腺细胞增殖异常。为探究其异常增殖的原因, 我们对新分离的MG患者的胸腺细胞,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Fas的表达。发现MG患者CD4 + CD8 + 双阳性的胸腺细胞上Fas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 而CD4 - CD8 + 单阳性的细胞上Fas的表达则高于对照组, 提示MG患者CD4 + CD8 + 双阳性的胸腺细胞
刺激T 细胞活化后, 其表面Fas 分子的表达增加[1 ] 。因此,CD4 - CD8 + 细胞上Fas 表达的增高, 可能是单阳性细胞受体内自身抗原的刺激而活化; 而处于未成熟阶段的双阴性、双阳性细胞, 在接触体内自身抗原后则不被活化,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 文献[7 ]中关于在MG患者胸腺内存在自身抗原和淋巴细胞活化的报道。地塞米松是常用的免疫抑制剂, 常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等自身免疫性疾病。Kirsch 等[8 ]发现, 在地塞米松或抗CD2/
CD3 mAb 作用下, 活化的外周T 细胞或新分离的人胸腺细胞可发生凋亡, 但若中和了抗Fas 抗体后, 不仅可使抗CD2、抗CD3 mAb 引起的细胞DNA 链断裂减少, 而且也可使地塞米松作用的细胞DNA 断裂减少, 说明Fas/ FasL 是地塞米松引起细2 5 4 ISSN1007 - 8738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Chin J Cell Mol Immunol) 2003 , 19(5)
胞凋亡的一种机制[9 ] 。本研究还证实, 地塞米松能抑制正常人及MG患者胸腺细胞的增殖, 使之出现凋亡特征, 并且在地塞米松作用下胸腺细胞上Fas 的表达增加, 说明地塞米松引起的细胞凋亡与Fas 的表达有关。据文献[5 ]报道, 在自身免疫性lpr/ gld 小鼠以及人类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患者中, 都发现淋巴细胞的Fas 基
因突变。为了解MG患者胸腺细胞的异常增殖是否与Fas 基因突变有关, 我们对MG患者胸腺细胞mRNA 进行了T2PCR2SSCP 分析, 发现部分MG患者出现异常电泳带, 说明这些MG患者的Fas mRNA 有异常。这种异常可导致胸腺细胞凋亡障碍, 与MG的发生有关。
参考文献:
[1 ] Ju ST , Panka DJ , Cui H , et al . Fas (CD95) / FasL interaction required forprogrammed cell death after T2cell activation [ J ] . Nature , 1995 , 373 :4442375.
[2 ] Ogasawara J , Suda T , Nagata S. Selective apoptosis of CD4 + CD8 + thymo2cytes by the anti2Fas antibody[J ] . J Exp Med , 1995 , 181 : 4852496.
[ 3 ] Hershberger PA , He HL , Mccarthy SA , et al . In vitro thymocyte matura2tion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cellular susceptibility to Fas2mediated apop2tosis[J ] . Cell Immunol , 1998 , 185 (2) : 1342145.
[4 ] Moulian N , Bidault J , Truffault F , et al . Thymocyte Fas expression isdysregulated in myasthenia gravis patients with anti2acetylcholine receptorantibody[J ] . Blood , 1997 , 89 (9) : 328723295.
[5 ] Fisher GH , Rosenberg FJ , Straus SE , et al . Dominant interfering Fasgene mutations impair apoptosis in a human autoimmune lymphoproliferativesyndrome[J ] . Cell , 1995 , 81 : 9352946.
[6 ] 萨姆布鲁克J , 费里奇EF , 曼尼阿蒂斯T , 著(金冬雁, 等译) . 分子克隆实验指南[M] . 第2 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5 , 3042463.
[7 ] Weker H. The thymus in myasthenia gravis[J ] . Ann NY Acad Sci , 1993 ,681 : 47260.
[8 ] Qing Yi , Pirskanene K, Lefvert AK. Human muscle acetylcholine receptorreactive T and B lymphocytes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with myas2thenia gravis[J ] . J Neuroimmunol , 1993 , 42 : 2152228.
[9 ] Kirsch AH , Mahmood AA , Endres J , et al . Apoptosis of human T2cells :induction by glucocorticoids or surface receptor ligation in vitro and in vivo[J ] . J Biol Regul Homeost Agents , 1999 , 13 (2) : 80289.
(1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河南郑州450052 ;2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 河南郑州450003 ;3 安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河南安阳455000 ;4 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河南郑州450052)
收稿日期:2002 - 10 - 15 ; 修回日期: 2002 - 12 - 3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 39970264)
作者简介: 杜 英(19622) , 女, 河南郑州人,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