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与人类嗜T淋巴细胞
Ⅰ型病毒抗原的关系
邓丽影 何士勤
自美国学者Gallo于1980年首次发现人类嗜T淋巴细胞Ⅰ型病毒(humanT-lymphotropicvirusⅠ,HTLV-1)以来,已有众多证据表明该病毒是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的病原体,而且与人类某些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近来又发现与某些神经系统疾病有关。由于抗体检测阳性率低,故我们采用抗原检测法对HTLV-1与重症肌无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1.1.1 对照组 健康成人21例,男11例,年龄28~65岁,平均38.9岁;女10例,年龄18~42岁,平均25.7岁。献血员50例。
1.1.2 重症肌无力组 25例,男8例,年龄8~44岁,平均22.5岁;女17例,年龄2~44岁,平均15.1岁。25例患者中23例为Ⅰ型重症肌无力,另有2例分别为ⅡA、ⅡB型。
1.2 方法
1.2.1 培养细胞 取肝素化外周血5~10ml,加入等量RPMT1640液稀释,按1∶1比例沿管壁缓慢加入盛有淋巴细胞分离液的试管中,置水平离心机中,400×g离心30分钟,吸取中间层有核细胞,以1640液洗3次,将细胞浓度调至2×106/L,另加入10%的灭活小牛血清PHA10mg/L(1%),20%的植物血凝素白细胞条件培养液(PHA-LCM),置CO2孵箱中,维持37℃温度和饱和湿度,培养3或6天。
1.2.2 制备细胞片 取细胞培养物,400×g离心10分钟,吸出上清液,用pH7.6、浓度为0.01mol/L的PBS洗细胞3次,将细胞配成适当浓度,涂于带孔的玻片上,室温干燥,用冷丙酮4℃固定15分钟,密封于塑料袋中,保持干燥4℃存放。
1.2.3 荧光染色 在上述细胞片上,分别于不同的细胞孔内,滴入HTLV-1阳性血清HTLV-1阴性血清和PBS,37℃孵育30分钟,用PBS洗3次,每次5分钟。分别于上述各孔内加入适当浓度的荧光抗体,37℃孵育40分钟,PBS洗3次,用50%的PBS甘油封载,荧光镜检查(Nikn),计算200~500个细胞中荧光染色阳性细胞数。
2 结 果
25例重症肌无力患者血细胞HTLV-1抗原检测阳性的有5例(20%),男2例,女3例,其中4例为Ⅰ型重症肌无力患者,1例为ⅡB型患者。对照组71名无1例阳性。重症肌无力组与对照组阳性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3 讨 论
人类HTLV-1的微生物学诊断,主要有血清抗体、血细胞抗原和细胞前病毒核酸3种。病毒核酸检测只有少数实验室能作,而血清抗体检测阳性率低,且不能除外被动输入和正常携带者的可能,即使在献血员亦有4%的阳性。因此,我们选用荧光免疫法直接检测血细胞中HTLV-1的抗原,以了解感染的真实情况。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T淋巴细胞功能障碍,体内存在多种免疫复合物和抗体,但对于真正的免疫刺激原还不清楚。1985年Aoki等和Klavinskis等分别检测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组织及血中的常规病毒抗原及抗体,结果均无阳性发现。因此,有必要进行非常规病毒感染的研究。在本组实验中首次发现5例(5/25)患者血细胞中HTLV-1抗原阳性,而对照组71例均为阴性,提示重症肌无力的发病可能与HTLV-1的感染有关。由于是一种慢病毒感染,病毒可在靶细胞中长期存在,持续感染。因此,重症肌无力者临床上的不断缓解和复发可能与之有关。5例HTLV-1抗原阳性者,1例未曾复发,4例复发者,病程分别为7、9、16、4年,缓解后复发次数分别为1、6、4、1次。
HTLV-1是人类新的C型逆转录酶RNA病毒,主要侵入CD4+、CD8+细胞以及B细胞、巨噬细胞。主要使杀伤性、辅助性T细胞免疫功能丧失,选择性的致死细胞毒性T细胞,引起多克隆性B细胞激活,产生许多淋巴因子,使患者产生一系列继发症状。
我们对HTLV-1与重症肌无力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至于HTLV-1在重病肌无力发病中的确切地位,以及有没有假阴性,影响因素如何,有没有双重感染或多重感染的可能,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原载《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