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诊断和治疗过程都属于比较顺利的,其中有一些小小的心得,和大家分享,希望能对一些人有所帮助。
30岁,女,已婚未育。眼肌型,出现过短暂四肢症状。中药+溴吡斯的明 治疗,目前表观痊愈。
1、发病:
最早出现症状,可疑迹象可以追溯到2012年夏天,但比较明显的症状是出现在2012年四季度。
8月的时候,某几天觉得眼皮有点松弛,但揉一揉又好了,以为是衰老的表现。国庆出去旅游,从照片来看外貌正常。
大约10月、11月,开始出现眼皮下垂和间歇性复视的情况。那个阶段工作比较累,精神压力也比较大,以为只是疲劳、自然老化、用眼过度造成的。
12月的时候,眼皮肿胀、下垂的症状已经影响外貌了,复视也较严重。我那个时候怀疑自己是甲亢造成的眼球突出,以及用眼过度视力减退,所以年底去医院内分泌科、眼科做了检查。是那个医生首先提及了MG的可能。
13年1月,那个时候还在等待一些检查结果,尚未确诊。
正逢公司年会,我参加舞蹈表演,排练了4次。我平时不太锻炼,这个节奏较快的舞蹈对我算比较大运动量了,几次练下来都汗流浃背、腰酸背痛,但还是正常的疲劳感。然后去山东出差了4天,回来第二天再次参加排练,发现一些下蹲动作做完,站起来有困难;那个周末正式表演的时候,这个情况更明显了,并且整个人做出来的动作都感觉软绵绵的使不上劲。这个时候感觉有点异常了。
让我最恐慌的是之后的一周,我的下肢无力的情况,没有因为休息变好,反而更严重了,到周四周五,我出现了抬步困难,上公交车的台阶时,一步跨上去,第二步怎么也跨不上了,双手拉着扶手,整个人还是垮下来。。。幸亏我先生那个时候和我一起下班回家,把我扶了上去,不然几乎就瘫倒在车门口了。
2、确诊:
正如之前所说的,我最开始怀疑自己甲亢,去第一人民医院的内分泌科和眼科检查。眼科查了眼球形状和眼后B超,没发现异常;内分泌验血结果,anti-tg甲状腺球蛋白抗体、促甲状腺素 两项超标,t3、t4正常。这是桥本甲状腺炎的特征。
医生本来只是说认为我的眼球正常,并不存在甲亢造成眼球突起的情况(桥本甲状腺炎前期可能有甲亢的情况,后期会转为甲减),没有什么异常。但在我反复陈述眼皮下垂、复视等症状后,提到可能是MG,建议我去做一个胸腺ct,同时去华山医院查一下乙酰胆碱受体抗体。
华山医院是上海唯一可以查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地方,化验时间较长,要10个工作日。在等待当中就发生了我排练舞蹈造成病情加重的情况。
最后是在病情最重的表演完那一周知道抗体阳性的,同时ct结果无胸腺瘤。我那个时候有明显的四肢症状,结合网上查的资料,心理知道必是MG无疑了。
周五在网上挂号,本来打算去华山医院的,但比较擅长的专家好像正好挂号满了,我就预约了周一早上中山医院的一位神经内科专家,想先咨询一下,或者开一些药,缓解当时非常严重的病情。那个时候我注意到,搜索结果,有一位女性中医专家,专攻MG,那位其实就是李庚和教授。
周一去看病,那个时候有件很神奇的事发生了,就是经过一个周末,我四肢无力的情况突然大为好转,几乎没有明显症状了。中山医院那位专家在检查了我的握力、大腿抬力,觉得略有无力,看抗体指标认为很可能是,但表示为了确诊最好还是做一个肌电图。他先给我开了一些 溴吡斯的明,并且表示,后续治疗,他这里主要是用 强的松。
肌电图结果要下午才出来,由于这位专家只在周一上午看诊,所以要等整整一周才能继续治疗,我心里有点着急,就询问他是否可以同时找中医治疗。这位专家虽然表示中医不一定有用,但还是提及有一位医生在MG领域治疗了很多年了,并告诉我到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找 李庚和 或者 她的学生 蒋方建医生。
还是由于挂号约满,我最终选择了蒋医生,并在那个周四见到了他。
当时我所有的检查结果是: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性、肌电图阴性,胸腺CT正常,并有桥本甲状腺炎。表观看来,眼肌轻中度下垂,四肢症状已经很轻微了。
蒋医生看了检查结果,然后叫我走几步路观察了我的步态,再下蹲站起观察姿势,再切脉、看舌头。他表示,基本可以判断我是MG,下肢似乎略有力量不足的样子,主要是眼肌下垂和复视,但程度尚算较轻的。
至此,正式确诊。1月下旬开始治疗。
3、治疗:
我之前在中山医院配的溴吡斯的明每天2次、每次半粒,不见效果。蒋医生建议我每次吃1粒,并配合中药每日2次。另外桥本甲状腺炎的每日半片甲状腺素照常服用。
每2周复诊1次,调整中药药方。溴吡斯的明 之后加量到每日3次、每次1粒,早晨、中午、晚上各吃1粒。每次1粒小明吃下去以后,我一般是1小时后起效,眼皮会感觉轻松一些,然后效果2小时后就减弱;这个过程中,复视情况没有变化。
最初的2个月,病情几乎没有任何进展。
我本来就计划今年结婚,因为眼睛的症状,婚纱照都没法拍,有点着急,就在想是否有一种治疗方法,能带来阶段性效果,让我能顺利完成结婚请客这件事。我在网上搜索了各种资料,包括这个论坛、一些医生问答、一些学术论文等等,基本就看到几种治疗方法:溴吡斯的明、激素冲击、免疫抑制剂、血浆置换、静丙注射、单抗治疗、中药等。
其中,溴吡斯的明基本是对症治疗,可以缓解症状,不能影响病情本身进展。 激素治疗,是西医对几乎所有自体免疫系统紊乱的治疗方法,我个人理解为类似于免疫系统的“关机重启”,有一定效果,但副作用也很明显(股骨头坏死等),对我这类轻度的权衡利弊不很适用。 免疫抑制剂,顾名思义是抑制免疫系统,减少抗体产生;这类药物原本用于器官移植后的抗排异反应,现在逐渐用在自体免疫性疾病中,如依木兰、环孢素、他克莫司等。这类药物也有副作用,比如骨髓抑制等;不过比起大剂量激素,可能长期使用的安全性更高一些(不特别确定,还需咨询专业医生;但它的确是较新的替代激素的疗法)。 血浆置换(去除血液中的抗体)和静丙注射(这个机理不是很清楚),理论上可以获得一段时间的症状缓解,但我向医生咨询过说实际临床效果一般。
单抗 治疗是较新的治疗手段,国外也是近年才开始用,国内我看到泸州医学院有用过。用得单抗是 利妥昔单抗(罗氏的美罗华),最初是用于治疗淋巴瘤的,现在也较多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和MG一样,都是自体免疫性疾病,是由于胸腺B细胞(体液免疫的主力)不正常地释放了一些抗体,这些抗体针对维持人体正常机能的受体(在MG就是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影响正常机能。利妥昔单抗可以结合B细胞表面的CD20抗原(在一部分B细胞表面存在),继而引起B细胞溶解,减少抗体的生成。单抗治疗和激素治疗有一定相似之处,都是调整免疫系统,但利妥昔单抗的针对性更强,并且由于是生物制剂,副作用很小。唯一的问题是,价格非常昂贵,一个疗程可能要10-20万。这个方法适合有经济条件,身体条件不佳,要降低治疗副作用的患者。
中药 治疗,是我实际应用的疗法。蒋医生的药方,可以看到大量的甘草和黄芪。甘草已被证明对人体有类皮质激素作用,黄芪中药上来说是补气固表的。对中医我只了解皮毛的皮毛,对我的药方的理解就是主要是温补、补气、健脾的;每次调整药方,增减的是几味辅助的药,比如红景天、蝎子等。
这样坚持了近2个月,眼皮感觉较治疗前有少许好转,但这个有多少是和溴吡斯的明的对症治疗有关,我也不清楚。复视什么的依然存在,总体感觉没明显进步,心里挺着急的。询问医生,医生告诉我一般要治疗3-6个月,可能治好,再需要1-2年中药巩固治疗。
转机正好出现在第三个月。当时还是3月,天气还凉。我看到家里有一些韩国红参茶,心想也是性温、补气的,在获得医生同意后,就每天喝2-4包。结果过了1周,就感觉眼皮轻松了一点,再过一周,明显觉得下午眼皮状况反而好于早上(我一般上午或者中午喝2包,下午可能再喝2包)。到第三周,下午出现了口齿不清的情况,我一开始很担心是病入延髓,后来发现可能是溴吡斯的明作用过强的表现,于是减量到早晚各1颗,中午就不吃了。这个时候眼皮下垂已经明显好转。再后一周,某天突然发现没有复视了,眼皮虽还有一点点肿,但已经可以向上抬高了;溴吡斯的明减到每次半粒还是作用太强,只能停药。忽然之间,我表观痊愈了。
蒋医生也有一点惊讶我恢复得那么快。一开始还担心停药复发,我自己一直观察抬眼皮和复视情况,但到现在为止还都正常。近半年没有严重感冒过,有1、2次小伤风,没有其他较大的疾病。
目前依然每天吃2次中药,每月复诊一次调整药方,预计还要吃药半年到1年。现在的药方主体和痊愈前的差别不大。到6、7月后有点上火,有一些口腔溃疡,医生新加了一些清热解毒的药(金银花等)。
4、个人体会:
我是怎么好的,说实话,我自己也不很清楚。是休息?还是红参茶?还是中药?
治疗过程中,工作上有少许放松一些,休息有少许变好一些,但和过去也没有特别明显变化;又或者是生病以后,觉得健康最中药,精神压力放松了?红参茶,或许是助益了补气温中,或许只是碰巧遇到中药发挥药效。中药或许是甘草的类激素效果起了作用,或许是补肾气健脾胃起了作用。又或者,是我的免疫系统自己恢复了,就好像当初短暂的四肢症状的恢复;事实上,我后来在看一些国外医生的解释,说MG有30%是会自动痊愈的。我有点想问蒋医生他治疗的病人,痊愈比率是多少,有没有高于30%,但终究没好意思问,怕医生觉得我不知好歹,把我治好了反而来质疑他。
因此,在并不清楚病情好转的关键因素的情况下,我能总结的只是一些小细节;注意一点对自己没坏处,可能对治疗有好处。
一是,自体免疫性疾病经常是并发的,比如我的桥本甲状腺炎(甲减)。所以可以注意检查甲状腺、类风湿、牛皮癣等相关疾病的可能。
二是,中医对不少自体免疫性疾病的患者的诊断都是有肾脾虚、气虚的情况,包括很多MG患者。日常的食疗可以针对这一特点进行调理。比如,我的中药之前都是性温的,所以我在日常饮食中也注意不吃凉性的食物,另外还喝一些红参茶这样的东西。又如,我看到一些牛皮癣患者讨论说,淮山药、芡实、薏仁,磨成粉冲糊每天喝,补肾健脾,对治疗牛皮癣有帮助,我想之后也试试看,巩固现在的状况。
一些其他用药情况:吃过一段时间 百令胶囊,冬虫夏草菌发酵粉制剂,补肾益气、双向调节免疫功能的。从药理来说是适合MG患者的,但实际服用后并没有明显效果,也有可能是我吃的时间太短了。不过价格比中药的冬虫夏草要便宜不少,还没有重金属污染什么的,功效应该接近,可以给想吃虫草的替代。
另,现在中药材重金属、农药污染情况严重,但如果要吃中药又无可避免。而且中药、西药本身代谢过程有些也会加重肝肾负担,建议长期服药的定期查一下肝肾功能。
以上,个人经验,希望能对大家有一些用。
[此帖子已被 135go 在 2013-8-1 16:40:04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