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鄧鐵濤接受記者訪問,講述以中醫五臟相關學說進行「重症肌無力」等難治病的臨床研究 【大公報記者袁秀賢廣州電】中醫泰斗、廣州中醫藥大學首席教授鄧鐵濤日前在廣州表示,「重症肌無力」的臨床研究發現,其病機是脾胃虛損五臟相關,運用這一學說在心臟病、側索硬化等疾病的辨證論治,取得很好的成績。 還五行學說中醫藥面目 鄧鐵濤日前以《中醫五臟相關理論繼承與創新研究》為題作了上述的表示。鄧老還透露,有一個強烈願望,要把中醫的五行學說徹底脫離「哲學」的範疇,還其中醫學的面目,並通過一些世界醫學認為難治之病,以此學說為指導力求攻而克之。 鄧鐵濤說,早在一九六三年,全國中醫教育系統討論結果認為,陰陽、五行、臟象、經絡,就是中醫理論的核心。由於外界不知道中醫的陰陽五行,是醫學的理論,與唯心主義相命之術等同起來。從此我便引發了五行學說可以如何發展之研究,到一九八八年開始形成──五臟相關學說的初步構想。 重症肌無力屬脾胃虛損 在自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起,鄧老就開始「重症肌無力」的臨床研究,發現重症肌無力在中醫理論來看,屬脾胃虛損之證,但又與其他內臟相關連,為此總結本病的病機是──脾胃虛損五臟相關。該項目於一九九一年獲中醫藥管理局一等獎,一九九二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鄧鐵濤說,當今處於主導地位的是西醫科學慣用的實驗方法,但中醫和西醫是兩個不同理論體系,不同文化的根源的科學。歷經建國後幾十年的探索,中醫學的科學研究也應有東方文化的特色,才有利於中醫藥學的創新發展。 醫學不由老鼠點頭認證 鄧鐵濤強調,中醫是以人為本的醫學,而西醫是以「生物」為本的醫學,我們的研究最終是要人來點頭認證,而不是由老鼠點頭認證。也就是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準則去選用實驗方法,其中也不排除用動物實驗,但首先用以臨床觀察為主的研究方法。 鄧鐵濤表示,通過五臟相關理論指導臨床,以治愈、以提高病人的生存期與生活質量為主要的目的,並通過臨床研究進一步提高「五臟相關」的理論深度與高度。 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 在臨床研究中,也不能照搬西醫學的整套統計學方法,自始至終貫徹「以人為本」原則,人道主義的原則,希望能摸索出一套創新的適合中醫理論提高發展的科研方法來。 鄧鐵濤說,中醫藥學所以歷幾千年而不衰,除了有與疾病鬥爭的豐富經驗之外,更加重要的是因為有一個系統的基礎理論,而這一基礎理論竟包含近二百年才有的「唯物辯證法」的內涵和近幾十年才誕生的「系統論」的精髓,且還有符合「信息論」的研究方法等,中醫藥學是穿著古裝服裝而思想深邃的一門獨特、足以西方醫學並立的傳統醫學,值得我們自豪與珍惜。 中醫理論向「質」的變化 鄧鐵濤認為,自秦漢至今二千多年,中醫基礎理論只起到量的變化,還未起「質」的變化。時已二十一世紀,中醫理論應開始向「質」的變化發展,以其時矣,但工作之艱巨是難以估計。我們想以「五行」作為切入點,保留其合理的內核,除去其古老的外衣及其不合理的部分,使之更加符合客觀規律並加以創新發展,為中醫理論的革新走試行的一步。 鄧鐵濤說:我們的理論不是空頭的理論,它是與實踐密切結合的,以當前難治之病為堡壘,希望結合以前的研究在頭兩年能研究出一個有效的新藥,後三年能研究成功一個新藥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