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百度风云榜说有奶农把二氧化氯加到牛奶中用于保鲜,这个做法实在是急功近利。虽然二氧化氯是二氧化氯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新一代的高效、广谱、安全的杀菌、保鲜剂,是氯制剂最理想的替代品,在世界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美国、西欧、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有关组织如美国环境保护局、食品药品管理局、美国农业部均批准和推荐二氧化氯用于食品、食品加工、制药、医院、公共环境等的消毒、防霉和食品的防腐保鲜等。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粮食组织(FAO)也已将二氧化氯列为A1级安全高效消毒剂。为控制饮水中“三致物质”(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产生,欧美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二氧化氯替代氯气进行饮用水的消毒。近年来,我国也开始重视二氧化氯产品的推广和应用。于2006年6月1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稳定性二氧化氯溶液(GB/T20783—2006),国家卫生部已批准二氧化氯为消毒剂和新型食品添加剂。但也不能滥用。
拿食盐来说,小剂量的食用并没有害处,但盐吃多了你看看,肯定受不了的,人一次如果吃下几大勺盐不害死他才怪呢。MMS1有亚氯酸钠于柠檬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氯剂量很少,对人体是安全的,这里有必要说说这个化学过程:
HClO:次氯酸
HClO
2:亚氯酸
HClO
3:氯酸
HClO
4:高氯酸
我们在学习元素的含氧酸氧化性时,有些同学存在这样的想法,认为同一元素的不同氧化态的含氧酸其氧化态越高,则氧化能力越强,其实并非如此.我们知道,无机含氧酸氧化性的强弱,可用"氧化态+ne- 还原态"的标准电极电势E0来量度.E0值越大,电对的氧化态越易得电子,即其氧化性越强,反之亦然.。
酸含氧酸的酸性,随成酸元素氧化态的增高而加强。高氯酸为非金属含氧酸中酸性最强的无机酸,氯酸为强酸,亚氯酸为中强酸,次氯酸为弱酸,其酸强度相当于H2S的Ka1。
同一成酸元素若能形成几种不同氧化态的含氧酸,其酸性依氧化数递增而递增:
酸 性:HClO
4>HClO
3>HClO
2>HClO
氧化性:HClO>HClO
2>HClO
3>HClO
4 (氧化性和酸性正好相反)
酸在中和反应中,就是给出H
+离子。
在酸性条件下,亚氯酸钠可按下式分解:
NaCLO
2→Na
++CLO
2- CLO
2-+ H
+→2 CLO
2+HCLO
3+HCL+H
2O (主要反应)
CLO
2-→CL
-+2O (次要反应)
亚氯酸钠的漂白作用是由于上述反应中产生的原子态氧的作用。PH值越低,反应越激烈。
以上是学科专业知识。
下面是我的从Dr. Yang那里学到的分析报告:
按以上原理,亚氯酸钠(NaCLO
2)与柠檬酸(C
6H
8O
7)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15 NaCLO2+4 C6H8O7=4Na3C6H5O7(柠檬酸钠)+12CLO2+3NaCL+6H2O 由电子得失关系计算,亚氯酸钠、二氧化氯、氯化钠必须是5:4:1的关系。亚氯酸钠中的氯是+3价,五个氯中有4个失去一个电子,变成+4价,也就是2个二氧化氯,第五个接受4个电子,变成1个氯化钠。这就是亚氯酸钠的自氧化还原,这个反应必须在酸性条件下进行,所以必须有过量的酸,活化之后的MMS酸酸的就是因为有过量的酸,介质的PH值越低,反应进行的越快越彻底,柠檬酸PH值大约是4。
亚氯酸钠的分子量是91,柠檬酸分子量是182,正好是1:2
二者若按以上公式
完全反应,所需分子个数比例为15:4
因此,亚氯酸钠溶液和柠檬酸溶液在使用时,所需质量比(克数)应为15:8(在二者浓度相同条件下)
假设我们忽略两种溶液每一滴水的比重差异,那么如果选用3滴28%的MMS1溶液的话 (实际只有浓度22.4%),则理论上只需要0.72滴50%的 柠檬酸溶液,就能与其完全反应,不留残余。即:3:0.72 (5滴10%的柠檬酸道理是一样的,不做累述).但是因此反应为歧化反应,需要酸过量才能产生二氧化氯,所以吉姆也对应用3滴50%柠檬酸溶液来激活。这就是为何当我们每次激活后喝下时,总感觉有点酸酸的味道的原因。柠檬酸因为会有剩余,所以激活后溶液都会略呈酸味。大家不妨在家中试验。
吉姆为了方便大家制作两种溶液,使二者的克数方便记住,又恰好利用了酸过量才能更快生成二氧化氯的原理,所以制定了22.4%与50%,以及1:1的激活配比。这样的两种溶液是不会恰好完全反应的。实际上这样子会是柠檬酸多些。
仅此告知大家,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