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是针灸与特定中药相结合的一种传统中医疗法,结合针灸、经络与中药学,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2011年“三伏”节气已到来,神效三伏贴冬病夏治已经开始!
2011年三伏贴敷时间:
[夏至] 2011年 6月22日—24日
[头伏] 2011年 7月14日—23日
[中伏] 2011年 7月24日—8月2日
[三伏] 2011年 8月 3日—12日
[末伏] 2011年 8月13日--22日
“冬病夏治”(又称“三伏灸”)穴位敷贴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三伏贴的贴敷原理是于夏季三伏日,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观念,此事人体的阳气也最旺盛,经络气血流注也最旺盛。此时采用一些生姜、白芥子等辛温的药物,贴在疾病相应的穴位上,两阳相合,能够很好地治疗一些反复发作性及过敏性疾病,以达祛病保健的作用,以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更佳。
现代医学证明,该疗法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对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体虚易感冒等病症有效率达80%以上,并以纯天然、无副作用而深受欢迎。
三伏贴敷适应病症:
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种肺系疾病;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肠炎,慢性胃炎,胃痛,溃疡病,慢性腹泄;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等虚寒性的疾病亦可贴敷。
三伏贴敷禁忌病症:
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妊娠期妇女、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
三伏贴敷注意事项:
1、贴敷对象为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
2、敷贴期间,忌烟、酒、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3、贴敷之后可能在皮肤上留下中药的沉着,用湿毛巾擦拭即可;
4、贴敷时间:成人4—6小时,儿童1-2小时;
5、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
6、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7、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到皮肤科就医。
8、其他谨遵医嘱。
根据临床三伏贴治疗经验,认为三伏贴应当从每年的夏至开始贴敷,因为夏至是开穴的日子,在此时贴敷将增加治疗效果。具体的贴敷时间是:夏至及三伏的前三天,每天贴敷一次,成人每天贴敷8小时,儿童4小时。根据个体差异,贴敷时间也可以做适当调整。
于三伏天上午11时以前为佳,因此时阳气生发。初、中、末伏各贴药1次,连贴三年。
药物配方:
1、哮喘 取穴 肺俞、百劳、膏肓 药物 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细辛各15克 ,麝香1.5克 ,生姜汁适量。
2、虚寒性便秘 取穴 神阕足三里气海 药物 巴豆2克,吴茱萸6克 ,肉桂3克 ,生姜汁少许。
3、风湿性关节炎 取穴 曲池足三里外关 阳陵泉绝骨 药物 毛莨、白芥子、老虎草、独蒜头任选一种。
4、高血压 取穴 神阕 涌泉 药物 吴茱萸60克,槐花30克,珍珠母30克,米醋适量。
5、过敏性鼻炎 取穴 肺俞百劳膏肓 药物:白芥子5克,细辛、甘遂、玄胡各2克,麝香1.5克,姜汁适量。还有很多寒性疾病,可以根据具体病情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