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 开始以为是在美国医院看病,仔细一看,竟发生在伟大首都。
这太过分了。部级领导的孙子怎么会被如此痛宰?
难道中国医院已全面被强盗接管?
权威媒体消息:在24日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院士常委程津培给我们讲述了这个令人心痛的故事:“前不久,我的一位曾经担任过省部级领导干部的朋友的小孙子得病,其实就是持续高烧,他对附近的医院不太放心,就送到儿童医院,但是排不上号。于是人家指着旁边的楼,那里面清静一点。小孩子挂号,因为要保险一点,看两个科室,一个专家门诊要1200块钱。这一天过来,还没有住院,就已经花了一万多块钱。这是我们的领导干部,普通老百姓就可想而知了。”
故事不仅仅与看病难、看病贵有关。
请注意是担任过省部级领导干部的小孙子,假如是现职,可能这点小事早被秘书和下属摆平了,岂能麻烦小孙子又排队又挨宰。
这也充分说明,政府对于高干的特殊医疗待遇是无法泽被亲属的——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其次,一万多医疗费对于普通人无疑是个天文数字,连部长孙子也觉得超乎想象,说明很多医院不是挂不上号,看不到专家,而是你掏不起银子。再说清楚一点:目前中国九成医院是公立医院,是你在公立的层面看病的确难,但你在公立背后的市场化大楼里就没这个问题——但那名义是都是给外宾预备的,你要去就需要花美国人该花的钱。
有人因此感慨:市场化解决不了中国看病难痼疾。这有失偏颇——确切地说,是公立医院在体制未改的前提下,走市场化道路一定是患者的灾难。
程津培常委有句话还是触动人心的:这是我们的领导干部,普通老百姓就可想而知了。
在这个剧烈转型社会,承认某种差异甚至不公比空喊公平正义要实在甚至厚道些。
结合现在中国贫富差距巨大、特权阴霾浓重的国情,展示部长孙子的看病遭遇是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一是暴露出我们的医疗资源失衡到什么地步,卫生部副部长张茅说,宰部长孙子的北京儿童医院,其门诊量超过了8000,而北京协和医院门诊量今年最高达到12000。但全国人民仍在奔北京。二是部长孙子都很难,更难的普通百姓心理会平衡些。
张茅开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三个药方——首先要加快深化医改,扭转我们现在一些公立医院存在的趋利的倾向,真正使公立医院坚持公益性的方向,减少过度医疗、大检查、大处方。二是外部加强制约机制,推进支付方式改革。三是不断完善医保制度,提高保障水平,使群众个人支付比例进一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