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值:22365
社区币:153380
发贴数:8100
注册:2007-06-13
体力值:
状态:离线 |
|

| No.1 |
|
4 SNMG的靶抗原 4.1 NMJ处AchR SNMG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能够对人为在AchR-α亚单位的肌无力源性多有肽(P195-212和P259-271)产生增殖反应,而且SNMG病人抗原提呈细胞(APC)的MHC-Ⅱ类分子能高效率的结合并提呈这二类多肽。这表明SNMG的淋巴细胞至少对NMJ处AchR的某些部分是敏感的,大部分SNMG患者有针对AchR的自身免疫性发病机制[1]。 Bufler用单克隆抗体所做的研究发现,与NMJ处Ach结合位点结合可导致nAchR离子信道阻断,而与受体其它抗原决定簇结合则不出现如此结果,但与nAchR结合位点或其附近部位结合的抗体不能被免疫沉淀法检测到,故推测至少部分SNMG患者存在直接针对nAchR-α亚单位结合位点的抗体,可功能性阻断nAchR离子信道[8]。 4.2 NMJ处非AchR结构 Yamamoto研究证明SNMG患者血清中致病因数通过与NMJ处AchR以外的成分结合,引起突触后膜损害[7]。已发现的AchRab之外的自身抗体有抗突触前膜抗体、抗横纹肌抗体、抗细胞骨架蛋白抗体等。这些抗体都能与NMJ处AchR之外的结构蛋白结合,破坏AchR而影响神经肌肉传导[17]。 4.3 胸腺 最近有学者用定量免疫斑点技术研究发现SNMG患者IgG和IgM没有针对肌肉抗原的任何反应,表明SNMG患者没有直接针对AchR及其附近靶抗原的自身抗体,且未经治疗的、或已行胸腺切除的及接受免疫抑制剂的SNMG病人的自身反应性抗体成分与正常人没有区别,这表明SNMG患者缺少对肌肉抗原的损害反应是其固有的特征。其研究同时发现,SNMG病人IgG和IgM抗体成分对胸腺抗原有选择性损害,且同SPMG的抗体成分相同,提示血清阴性和血清阳性MG有相同的免疫病理学特征,SNMG自身反应性B细胞的扩增是受B细胞对胸腺自身抗原的特异性限制的,胸腺在SNMG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16]。 5 第二信使系统在SNMG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B2肾上腺素能激动剂、沙丁胺醇、钙调基因相关肽(CGRP)和霍乱毒素等可通过与人类横纹肌肉瘤细胞系TE671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增加细胞内cAMP含量,提示SNMG患者的免疫球蛋白可能通过与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交联,产生细胞内cAMP和/或其它第二信使,使得AchR磷酸化,从而降低AchR功能;同时NMJ的这些抗体可能在体内通过脱敏作用和/或损害突触后膜,激活补体从而破坏AchR功能[18]。Barrett等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SNMG患者血浆对TE671细胞AchR功能的影响时,发现其血浆均对电压门控Na+内流无抑制作用,但能迅速而显著的减少Ach诱发的nAchR离子流,他们提出nAchR离子流的减少不可能归于抗体对nAchR的破坏作用,因后者需几个小时时间。同时研究发现部分SNMG血浆对AchR功能的抑制作用是钙离子依赖性的,表明在NMJ处与AchR磷酸化有关的第二信使系统可能参与其发病过程。Ca2+对许多细胞内通路均有调节作用,如参与活化磷脂酶C(PLC),而PLC可催化二磷酸肌醇转化为三磷酸肌醇和二酰基甘油;Ca2+也可调节蛋白激酶C(PKC)的强化。Ca2+的这两种作用导致细胞质和膜蛋白中磷酸化的增加,而nAchR的磷酸化既可抑制其功能,且抗体对淋巴细胞的作用也可能是由PLC和PKC介导的,为IgM的第二信使作用提供了先导,而IgM是SNMG抑制因子中最可能发挥作用的免疫球蛋白亚群[19]。 综上所述,SNMG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大部分患者仍然是一种NMJ处自身免疫病,但其发病机制不同于SPMG。患者血清中的IgG和/或非IgM成分可能均参与了其致病过程,靶抗原也具有多样性,第二信使系统在SNMG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Karni A,et al.Neurology,1997;48(6):1638 2 Evoli A,et al.Neuromuscul Disord,1996;6(3):155 3 Verma PK.Neurology,1992;42(3):586 4 Donald B,et al.Neurology,1997;48(Suppl 5):S40 5 Vincent A,et al.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1985;48:1246 6 Soliven BC,et al.Neurology,1988;38(4):514 7 Yamamoto T,et al.Ann Neurol,1991;30:550 8 Bufler J,et al.Ann Neurol,1998;43:458 9 Mossman S,et al.The Lancet,1986;1:116 10 Willcox N,et al.J Neurol,1991;238:256 11 Birmanns B,et al.J Neurol Sci,1991;102:184 12 L CZ,et al.J Neuroimmunol,1993;43:145 13 Burges J,et al.Muscle Nerve,1994;17:1393 14 Plested CP,et al.Ann N Y Acad Sci,1998;841:501 15 Gotti C,et al.Muscle Nerve,1997;20:800 16 Sharshar T,et al.Eur J Immunol,1998;28:2344 17 Drachman DB.N Eng J Med,1994;330:1797 18 Li Z,et al.J Neuroimmunol,1996;64:179 19 Barrett-Jolley R,et al.Pflusers Arch,1994;428:492
|
——————————
|
|
|
转播到腾讯微博
|
发表时间:2009-12-21 10:17:29 | IP:已记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