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align=center>重 症 肌 无 力</DIV>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部位因乙酰胆硷受体减少而出现传递障碍的自家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特征是局部或全身横纹肌于活动时易于疲劳无力,经休息或用抗胆硷酯酶药物后可以缓解。也可累及心肌与平滑肌,表现出相应的内脏症状。
[病因与发病机理]
近年来根据超微结构的研究发现,本病主要是突触后膜乙酰胆硷受体 (AChR)发生的病变所致。电镜检查见终板的突触前神经末梢中的囊泡数目和直径均无改变,但突触间隙变宽,突触后膜的皱褶变浅变少,所以突触后膜的面积 和乙酰胆硷受体数量减少。用从电鳗的放电器官提取并经纯化的乙酰胆硷受体作为抗原与佐剂相混合,免疫接种于兔、猴、鼠等,在第二交注射抗原后,可造成实验 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模型,并在动物的血清中测到抗乙酰胆硷受体抗体(抗AChRab)。临床上约85%患者血清中也可以测到抗AchRab,但抗体浓 度与病情严重度不一定平行一致。最新研究表明,这与患者血浆中免疫球蛋白IgG阻断了AChR的钠信道有关。这也解释了部份抗AChRab阴性患者的发病 机制。
很多临床现象也提示病和免疫机制紊乱有关。在约70%病例中有胸腺增生,并 出现淋巴细胞生发中心;另15%患者有胸腺瘤。此外,患者常伴发其它自家免疫性疾病。部分病员的血清中,可以查到抗核、抗骨骼肌、抗胸腺、抗甲状腺细胞等 抗体和类风湿因子。肌肉活检中常见淋巴细胞集结灶。
本病少数可有家族史(家族性遗传重症肌无力)。组织兼容抗原检测发现,欧美国家、日本和我国的患者分别与HLA-DR2、HLA-B12和DR4相 关。胸腺细胞功能研究证明,胸腺中肌样上皮细胞表面具有AChR,这种受体在特定的遗传素质影响和胚胎期病毒感染下,导致胸腺内肌样上皮细胞的烟碱型- AChR致敏,产生循环抗体。经过体循环,并在补体激活和参与下,破坏突触后膜,导致突触后膜溶解破坏等一系列形态学改变,从而发生肌无力症状。
[病理]
受累骨骼肌的肌纤维间小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浸润,称为淋巴溢。急性和严重 病例中,肌纤维有散在灶性坏死,并有多形核和巨噬细胞渗出与浸润。部分肌纤维萎缩、肌核密集,呈失神经支配性改变。晚期病例,可见骨骼肌萎缩,细胞内脂肪 性变。少数患者可有局灶性或弥散性心肌炎样改变。
[临床表现]
本病见于任何年龄,约60%在30岁以前发病,女性多见。发病者常伴有胸腺 瘤。除少数起病急骤并迅速恶化外,多数起病隐袭,主要症状为骨骼肌稍经活动后即感疲乏,短时休息后又见好转。检查见肌肉有不同程度的无力以及反复收缩后无 力的加重。症状通常晨轻晚重,亦可多变。病程迁延,可自发减轻缓解。感冒、情绪激动、过劳、月经来潮、使用麻醉、镇静药物、分娩、手术等常使病情复发或加 重。及至后期,肌无力症状恒定不再变化。全身所有横纹肌均可受累,受累肌肉的分布因人因时而异,颅神经支配的肌肉特别是眼外肌最易累及,常为早期或唯一症 状;轻则眼球运动受累,多呈不对称性眼睑下垂,睁眼无力、斜视、复视、有时双眼睑下垂交替出现;重者双眼球固定不动。少数眼内肌也可受累,瞳孔散大,对光 反射迟钝或消失。面肌、咽、喉、软腭、舌肌、颈肌和肩胛带肌亦亦罹病,也可涉及呼吸肌、下肢近端肌群以至全身肌肉。症状长期局限于某些横纹肌群者,称局限 型重症肌无力,如“眼肌型”、“延髓肌型”;涉及全身称为“全身型”。但两者常难绝然分开,往往是一种症状的延续和发展和两型症状同时出现。晚期的全身型 患者,可有肩胛带肌、肱二头肌、三角肌和股四头肌等的萎缩。
[此帖子已被 bmqchk 在 2005-9-22 8:15:40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