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祖国医学,构建和谐社会,祝大家少得病,不吃药,人人健康!
——孙立群
他们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守护神。
——王立群
中医学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萌芽,伴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而成熟。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只要有人类存在,中医学就会存在。
——郝万山
千古中医,中华国粹。
——纪连海
我们可以不选择中医,但是回避不了它的魅力。
——钱文忠 中医学是我们的国粹,是华夏先民研究自然、研究人和自然的关系、研究生命起源和生命发展规律、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和疾病防治方法的科学,也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科学。它具有独特而神秘的东方特色。一碗药汤,一根银针,常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中医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医学之一。然而,中医理论的文字表述毕竟出现在两千多年以前,其深奥复杂、术语众多,即使是受过一些专业训练的人,也常常难以深刻理解它的真谛,更何况广大的接收现代科学教育成长起来的广大民众。
孙立群主讲的扁鹊篇将扁鹊的生平事迹以及扁鹊的三个名字之谜;扁鹊对脉诊的贡献;王立群主讲的华佗篇围绕华佗对中医外科手术的贡献以及华佗被杀之谜展开;郝万山主讲的张仲景篇主要讲解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和中医学的基本知识;纪连海对孙思邈的行医故事以及《千金方》的编纂进行了讲述;钱文忠将李时珍的生平经历以及《本草纲目》的编写过程进行讲解。
本书通俗易懂,避免了使读者陷入中医理论、药物功效等概念和术语的缠绕之中;能够让读者通过故事来认识人物,通过人物来了解中华医药文化的精髓。
扁鹊是我国中医理论的奠基者,他以自己的实践首创了中医的“四诊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望、闻、问、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诊断体系。扁鹊的一生,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司马迁在《史记》当中专门写了扁鹊的传记。因此,扁鹊是中国古代第一个进入正史的医生。
华佗篇
在世界华人的范围里,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当人们发自内心地感谢一位救死扶伤的医生的时候,经常会送给医生八个字:华佗再世,妙手回春。也就是说,在人们的心目中,华佗是神医的代称。华佗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民间医生,他以自己高超的医术为病人解除痛苦,在当时就非常出名。但是,中国古代名医众多,为什么后人称赞医生医术高明的时候,要说“华佗再世”呢?华佗的医术,究竟有哪些神奇之处?他为什么会成为后人心目中的神医呢?
张仲景篇
张仲景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人,同时,他还创造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不但影响了我国的传统医学,也影响了世界医学界。张仲景的个体化治疗方法就是现在医学界所说的辨证论治。为什么有时候同样的病症要用不同的药方,而有时候不同的病证却会用相同的治疗方法呢?张仲景给了我们回到。
孙思邈篇
他是一代名医,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崇高。他在世时就深受百姓景仰,同时也很受皇家看重。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写诗称赞他:“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可见他的地位之高,影响之大。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隋唐时代著名的医药学家,有“药王”美誉的孙思邈。他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那么,孙思邈到底因为什么样的事情,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召见呢?他最终又是凭借什么成为“药王”的呢?他刚开始行医时,有着怎样的举动?他得到的将是荣誉,还是耻辱?这样一个日后成为“药王”的人,究竟活了多大年纪呢?是一百零一岁,还是一百四十一岁?他是否有什么高妙的养生秘诀?
李时珍篇
李时珍在与瘟疫的较量中成了一位名医,他对穷人免费施医施药,对梦想长生不老的权贵们,却不卑不亢地巧妙捉弄他们,所以李时珍在民间有很好的口碑。但令李时珍名垂青史的,是他修定的《本草纲目》,那么是什么样的机缘激发了李时珍重修本草的伟大理想呢?
郝万山,1944年出生,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专业。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名中医学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委员。多年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主讲的《伤寒论精讲》(VCD光盘),为全国中医经典著作示范教学项目。编著、主编和参编《郝万山伤寒论讲稿》、《伤寒论讲义》等著作26部。
王立群,1945年3月出生于安徽省霍山县。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文选》研究等。代表作有:《现代〈文选〉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选〉成书研究》(商务印书馆)、《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
钱文忠,1966年6月出生,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著有《天竺与佛陀》、《玄奘西游记》等。
纪连海,1965年出生,北京昌平区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市骨干教师,西城区学科带头人。代表作有《历史上的和珅》、《历史上的多尔衮》等。
孙立群,1950年4月出生于天津市。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所开课程有“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士人史”等。参与编写教材专著十多部,发表论文多篇。代表作有《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商务印书馆)、《解读大秦政坛双星——吕不韦与李斯》(中华书局)等。
图书目录 扁鹊篇
一 诊病圣手
二 扁鹊之谜
附录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华佗篇
一 神医传奇
二 华佗之死
附录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华佗传》
张仲景篇
一 医圣之路
二 流芳百世
三 天人相应
四 阴阳本源
五 五行生克
附录 《伤寒杂病论·序》
孙思邈篇
一 药王崛起之谜
二 药王成名之谜
三 药王著书之谜
附录 《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李时珍篇
一 坎坷从医路
二 立志修本草
三 本草耀神州
四 圣名传千古
附录 《本草纲目·序》
张仲景篇:主讲人 郝万山
五 行生克
【提示阅读】
人为什么会得季节病?大树又为什么会有深深浅浅的年轮?一年四季的寒来暑往和生命体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中医学采用了五行学说,来解释这几个疑问。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中医把它们和大自然以及人体的健康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医的特色理论,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的理论思维和临床实践。然而这种五行学说为什么会被一些人说成是迷信?在现代社会,古老的中医学说还能发挥作用吗?
寒假过后刚刚开学,同学们纷纷从外地回到了北京。一个一年级的学生碰上了我,说,我们那儿有个中医大夫,对“五行”特别了解。我说,他怎么个了解法?学生说,我到他的诊所看了,在他的诊所里,布置着五行。我说,诊所怎么布置五行啊?他说,诊所的东墙,挂着一块不知道什么朝代的红木家具的桌子腿,说这代表“东方木”;西墙挂着不知什么朝代的一个破钟的残片,说这代表“西方金”;他的诊所南墙那儿,生着个火炉子,说这代表“南方火”;靠北墙那儿,放着个大花缸,里面放着水,说这代表“北方水”。我说,那中央是怎么样的?学生说,那个地面中间,有一块地方,没有放地板砖,露着一片黄土,说这是“中央土”。我说,这个中医大夫,就这样理解五行啊?学生说,老师,那怎么理解啊?
民间很多人对“五行”到底是怎么回事,真的有许多误解。张仲景用“五行生克”的理论,通过脉象和病证的关系,来判断病证的预后;用五行生克的思想,来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他曾经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医生要是诊断出病人患的是肝病的话,那他就该知道,肝病容易影响消化系统,容易影响脾胃,医生要先把病人的脾胃给调补好了,肝病就不容易犯脾胃了,这个病就容易好。这就是运用了五行理论。
五行大家都知道,是“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是指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五种东西呢,还是另有所指?要我说,古人说得很清楚,在古代,“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有两个层次的概念,其中一个层次叫“五材”,即五种具体的材料,五种具体的物质,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尚书大传》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说水和火,哗哗的流水和燃烧的火焰,是百姓们做饭、吃饭必须用的,“百姓之所饮食也”。我们谁家不做饭,谁家不用火,谁家不用水啊?“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金属和木材,是百姓们盖房子,上地里干活,做家具,日常生产劳动所用的具体东西。“土者,万物之所资生”,说广博的土壤,化育万物。“是为人用”,即这些东西是为人所利用的。所以往墙上挂桌子腿的那位医生,他可以把他东墙上的红木家具腿撤掉了,他挂的是“五材”,不是中医学中的“五行”。
千百年来,人们对五行学说存在着很多的误读,甚至有人用它来看风水或者算命。那么中医学中的五行究竟指的是什么?
阴阳五行学说,由于它是用古代文字表述的,离我们现在已经很遥远了,所以今天的许多人对这个学说,有不少的误解或者不理解。事实上,阴阳五行学说是包括张仲景在内的古代圣贤,通过研究自然规律,研究生命规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阴阳五行学说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当然除医学之外,像那些风水先生和星象学家,他们也在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但是他们所运用的阴阳五行学说,可能和中医原本的阴阳五行学说,已经不是一回事了。我现在只讲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集》里说,“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天就是大自然,大自然敷布了气的五种不同的运动方式,才使万事万物有了生长化收藏的生命节律。“人禀五常”,这个五常也是五行,人体禀受了五种常规的气的运动方式,才有了以五脏为核心的五大生理系统。《黄帝内经》多次提到,“天有四时五行”,“天”就是大自然,有四季,有五行;“以生长收藏”,这才使植物有了生长收藏的生命阶段;“以生寒暑湿燥风”,这才有了寒暑湿燥风这样不同的气候变化。所以从这些话来看,五行和五材不是一回事,虽然都是用的,都是“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五材指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五种东西;“行”是什么意思?行就是运行、运动的意思。现代汉语所说的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都是这个意思。因此“五行”指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自然界的气的五种运动方式。
二十多年前,我住的房子在一楼,房子后面有一块空地,我在空地上种了一些葡萄、月季花。到了春天,我觉得葡萄有些枝条应该剪掉。我就剪枝,这一剪枝,我非常吃惊地发现,从枝端流出很多水,开始滴答滴答往下掉。葡萄枝里怎么会滴水呢?后来就顺着葡萄藤,渐渐地往下洇,水非常多。我觉得葡萄也缺肥了,就挖沟,施肥。这一挖沟碰断了葡萄的根,从根的末端也流出很多的水。我很奇怪,这里面怎么会流出水呢?这时候我们学校管园林绿化的一个老师傅过来了,他说,郝老师,你怎么春天剪枝啊?我说,怎么了?他说,在春天,植物的营养向根的末梢输送,向枝条的末端输送啊。你把枝条剪断了,那个断端就会流出大量的营养,那是葡萄的眼泪啊。你把根给碰断了,那也是葡萄的眼泪,葡萄在哭啊。这个时候丢失的养分,丢失得太可惜了。我听这个园林师傅一讲,心里猛然一动,什么样的气的运动,在春季支配着动植物的生长啊?营养向四周输送,营养向根的末梢输送,营养向枝条的末梢输送,那一定是一种展放的气,这个气向四面八方输送,向四面八方展放,而古人用木字代表这种展放的气。所以“木”字在五行中,它代表的是气的展放运动,气从中间向四周展放,而不是指具体的木头,具体的木材。那为什么气的展放运动用“木”来代表?因为树木的根须,最喜欢向下伸展,树木的枝条最喜欢向上伸展。根须向下伸展,可以吸收更多的营养和水分;枝条向上伸展,可以吸收更多的阳光和雨露。由于树木根须和枝叶的运动特征是向四周展放的,五行就借这个“木”字来代表气的展放运动的运动特征。
于是我就联想到五行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实际上五行分类,仍然是按照“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的原则来进行的。仰观天文,北斗七星的斗柄指东,俯察地理,地面为春,气候是春风和暖气的运动特征,是展放,于是就把东方、春季、风、生……联系在一些。
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动植物所表现的生长特性,也会不一样。古人运用气的不同运动方式,来解释季节对于生命体的影响,这也就是中医的理论基础之一——五行学说。那么夏天的时候,人们常常会感到酷热、烦躁,食欲下降,体亏人乏,严重的甚至会引发季节病。这是气的什么运动引起的呢?
仰观天文,斗柄指南,俯察地理,地面为夏,夏季气候炎热,植物的地面部分繁茂地生长。我就问那个园林师傅,我的葡萄藤,都快长疯了,根还长不长啊?他说,到了夏季,根就不怎么长了,春季根就基本奠定好了,夏季主要长地面的部分。到了春末夏初的时候,自然界的那些动物特别活跃,交朋友的、搞对象的、垒窝的、成家的,大自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所以古人看到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气候,这样的动植物生长状况,他就在想了,在这个季节,是什么样的气的运动,支配着自然界一切生命的活动啊?他认为是气的上升运动。在夏季,是以气的上升运动为主导,支配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用什么样的字代表气的上升运动啊?古人用了个“火”字。
[此帖子已被 天山雪莲 在 2009-7-6 18:23:41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