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即是把中药放锅内用水煎熬后取汁口服,将药渣弃去,是一种常用的剂型。在各种疾病中,有很多种疾病比较复杂多变,用固定的成药难以适应,而汤剂则可由医生随时按不同情况而变化用药,比较灵活方便而较能取效,故肌无力病员也只能耐心服汤药,难以简化。煎中药需要用陶土制的煎药罐或砂锅为最好,不宜用铁锅,没有砂锅时,可用搪瓷的烧锅或钢精锅(铝锅)。宜将中药放锅内,加人冷水至淹没药物并略高一些为度,约浸半小时一小时,使有效成份先溶解一部分在水里,以便在煮时容易煎出,放火上煎时不宜盖没,以免沸时溢出,放竹筷在旁以便搅拌,不宜用热水煎,因热水一激则药物中之蛋白质便即凝结而难以煎出来,注意砂锅的外面与底外要保持干燥,木柴或煤球也不可直接碰着锅底,倒取时热锅底也不可放在砖上或水泥板瓷砖上,以免爆裂。关于煎药的时间,因药量有多少,病症有大小轻重,且有各种不同之火,故很难具体说明;例如气味芳香容易挥发的花叶类植物药,以及伤风头痛鼻塞等需要轻清发散之药,火力宜大一些,即所谓武火,大约至煮沸后再煎五分钟七分钟即可,若煎煮过久,气味散失,可使药效减少。若是滋腻质重而多半是植物的根茎一类药,或慢性病凋理之类(包括肌无力)则宜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较小的火煎久一些,即称为文火,大致需要半小时左右或更长一些,否则未曾煎透,药物的有效成份未全部煎出,留在药渣内丢弃可惜(但久煎过度则也无益)。其他一般药物则可以中等大小之火煎煮,时间酌量。对于矿石贝壳类如生石膏生牡蛎海蛤壳以及其他如龟板鳖甲之类不易煎出其有效成分的,方子上写了某药先煎,可在浸药时将此药放锅内稍加冷水,其他药另放锅内亦稍加水浸,然后先煎之药放火上先煎,待沸后再煎几分钟,然后将其余浸着之药及水加人再煎,煎成后倒出药汁服,二煎时则就加水一起煎便可。有些中药是粉末状须冲服或吞服的,药方内写有冲或分冲吞服字样,例如三七粉之类,则有纸另包,须先取出另放,在头煎药煎成倒入碗内后将这些粉一次调入后将药汁服下,这些粉不必分成头煎二煎二次服。某些药物呈粉末状但仍宜入煎者如飞滑石及蒲黄等,如入煎则使药汁很混浊,故方子上写了包煎或包,则是将此药装入小纱布袋内并用线扎住袋口,放入砂锅与其他药同煎。车前子像小芝麻大小,质轻,入煎后水沸便随之上浮贴在锅壁而沾不到水,但刮下入水后则情况可改善,故有些医生也写包煎,但不包也可以。某些芳香易挥发之药如砂仁薄荷之类,久煎气味散失则效少,故方中写“后下”或“后入”,系待其余药将要煎成时方取后下之药加入锅内再煎煮片刻即可,只要头煎时一次加入。某些药体积大,例如止汗作用的糯稻根之类,量小则无作用,故须量大,但与其他药同煎时可使其他药沾不着水,水加太多则不合适,故方子内写了“煎汤代水”,即将其他药先用少量水浸放碗内,然后把糯稻根若有之泥土洗去,用水多一些先煎,煎汁后弃去药渣,将此汁分为二份,取一份加入其他药及所浸之水作头煎,另一份代水之药汁则煮二煎之药。某些方内写了阿胶几克烊人,则是将头煎药汁煮成后倒入另砂锅内(渣已滤出),将阿胶上的图章字用冷水洗去后把胶加入药汁内在火上再煮一下,待胶溶解入药汁后饮服,二煎药汁内则不须加胶。少数药方内写另煎或另煎冲之药如人参或枫斗之类,因其贵重,故宜用另砂锅文火好好煎煮,煎成后与其他药汁合并服或另服,这些另煎之药渣也可吃的。煎药的水量,有的人说一般头煎是普通蓝边瓷器饭碗三碗水煎成一碗(因干燥的药吸去部分的水),二煎是二碗水煎成一碗,儿童酌减,但药帖剂量大小不一,故煎时加水亦不一定,仅是大概而已,倘写多少毫升则因普遍家庭都无量杯而不切实用,在煎成药汁倒出后,最好把药渣倒人清洁纱布袋再挤捏一下,滤出些药汁同服。服法则上午下午各一次或下午晚上各一次或其他时间均可,在急性病则时间不必拘泥,一般是不宜在饭前饭后的一小时以内服中药。一般宜温服,中药煎得好,疗效就高些,煎得差,疗效也差。若煎时药汁沸而溢出,或煎汤焦枯再加水,或滋腻色深的中药而煎汤稀淡等等,药效当然大降,失却应有作用,有的地区中药质量差或霉蛀生虫,或缺药较多而配不全,药效也难免减弱。从详细向医生反映病情开始,到治疗处方配药煎药服药,注意起居饮食调护与心情愉乐等一个个环节,都要扣紧及重视,保持适当,然后肌无力症方可能渐见效果而好转,若是煎药不重视,则前面的一系列辛劳就成为白费了,病员常常问到煎药问题,故在此附述。
有人问起肌无力而服中药时有什么忌讳吗?我认为一般没有什么忌讳,喝茶是较淡的则无关系,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宜少吃,喝酒并不相宜,生萝卜可以减少人参、党参的补益力量,故暂时不宜吃,炒萝卜少量吃当无关系。中药在药店内各药分置不同抽斗,故不易变质,如配方后不同各药混合成一包,闷热不通气,在暑湿夏季易发霉变质,故每次配方不宜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