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炳凡研究员“治病必须治人”的学术思想探讨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410006) 刘光宪等
关键词 @刘炳凡 临床经验 学术思想
“治病必须治人”,是刘炳凡研究员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治疗学经验,对指导临床实践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各种疾病都是在活动着的人体上表现出来,无论是外感六淫,还是内伤七情,所引起脏腑气血的变化,都不可能离开人这个载体。人的生理状态及具体条件,往往决定了疾病的发生、传变。没有人这个载体,便不会有一系列的治疗演变,因此,在治病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人”这一重要因素。《金匮要略》云:“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反之,人即疾病。只治病不治人,则将影响人的自我平衡,自我修复,甚至出现不必要的药源性和医源性疾病。故《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有这样的痛苦垂诫──“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以其用药不当,反损人体的自然疗能也。这就是刘老这一学术思想的关键所在。现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其内涵。
1 注重人体正气,发挥自然疗能
刘老在讲解《伤寒论》时说:“《伤寒论》立法论治要旨,一是体现了扶阳气,二是体现了存津液。总的精神实质是:治病必须治人,要把人、病、治三方面的关系摆正,其中‘人’是主要的,治疗服药,无非是为‘人’。人体正气不伤,则能抗邪御病,而立于不败之地。”这里,刘老强调了调动人体正气,发挥人体自然疗能的重要性。并从经典著作中分析人体正气在疾病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如《伤寒论》58条说:“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据《宋本》,下同)59条说:“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为什么疾病可以不治自愈?刘老据其原文分析,认为其中关键在于阴阳自和。这就说明人体具有平衡自身阴阳的功能,也是生命力的体现。什么是健康的标准?它不单纯表现在肌肉的发达,骨骼的强健,而在于人体自身迅速平衡阴阳的水平。为什么有的人,体虽弱却见长寿,有些人体虽壮,却见早夭?这就要看谁能把握住自身阴阳的平衡。当然,自然疗能必需通过自身一定范围内的能力来实现,一但超越了这个范围,则须求助于外来的扶持。正如《伤寒论》第10条说:“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为什么需要十二日才可愈?因为七日表解,复过一候,五脏六腑之气始充,故其时可愈。这就说明人体正气得天时之助,达到了自我平衡的标准,所以疾病可自愈。如果外来的扶持,表现在处方用药方面,则体现在扶助正气,使自身能迅速阴阳平衡,增强了人体自然抗邪御病的能力。这在对防治疾病的发生、传变和预后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本于何?本于阴阳。治病治人,顾护正气,求得人体自身的阴阳平衡,正是体现了治病求本的精神。治人,在用药上可以直接表现为扶阳益阴,是为补正气;亦有间接表现为急下以存阴,或温寒以回阳,都是为顾正气。虽手段不同,其宗旨则一。因此,在更深一层的意义上来说,药物之用,无非是因势利导而已,人若无正气,则无药物作用可言,《素问·汤液醪醴论》所谓“神不使也”。疾病的痊愈,主要取决于人体正气所发挥出来的平衡阴阳的功能。笔者曾治一女患者,膀胱癌术后癌肿满下腹转移,病属晚期,已失去再手术的机会。在化疗的同时,运用中药抗癌,效果亦不理想。几个疗程后病人已无法坚持化疗,肿块未见减小,疼痛反而增剧,气息奄奄,生命垂危。此时,若单纯“治病”,已属不能。转而改为“治人”以抗病,停止一切抗癌药,专扶脾胃之气,以助运化,再针对体质,予扶阳益阴,结果,病人出现了疼痛缓解,肿块缩小,能自行排解大小便,进普通饮食,精神增强,能下床散步的可喜状况。反映了运用这一学术思想,正是调动人体自身正气的结果,说明治病必须治人在临床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