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法、温针法、火针法主要内容
拔罐法
拔罐法是借助热力或其他方法,排除罐中的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具吸着在皮肤上,引起瘀血现象的一种治疗方法。拔罐法又叫吸筒法,古代称为角法,在我国晋代已开始应用。拔罐要用罐具,罐具的种类很多,如竹罐、陶瓷罐、金属罐(铜罐、铁罐)、玻璃罐、抽吸罐等。其中,以下班玻璃罐和抽吸罐使用最广。
[吸拔方法]这里仅介绍临床上常用的火罐法和抽气罐法。
1火罐法:属于传统方法,它利用燃烧时的热力,排去空气,使罐内形成负压,将罐具吸着于皮肤上。分为投火法、闪火法、贴棉法及架火法四种。
投火法:用蘸有95%浓度乙醇的棉球(注意,不可蘸得太多,以避免火随乙醇滴燃,烧伤皮肤)或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扣在所选区域。扣时要侧面横扣,否则易造成燃烧的棉球或纸片烧伤皮肤。
闪火法:用镊子夹住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一圈,立即抽出,将罐扣在施术部位上。
贴棉法:将1厘米见方的酒精棉片贴敷于火罐内壁底部,点燃后迅速扣于穴区。
架火法:用一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如青霉素瓶盖),上置一酒精棉球,放在穴区,点燃后,扣以火罐。
上述各法中,以闪火法和架火法最为安全,用得较多。但闪火法要求动作熟练,否则火罐往往不易拔紧,另外在闪火时不可烧燎罐口,架火法吸力虽大,然而操作较为繁琐。各人可以根据自己所熟悉的方法运用。
2抽气罐法:审现代发展起来的方法。它由两部分组成。一为抽吸器,一为不同型号的带有活塞的塑料罐具。操作方法:先将罐具放在所拔穴区,抽吸器插入罐顶部的调节活塞,以手指反复拉动的方式,将罐内气体排出,至所需的负压后,取下抽吸器。取罐时,只要将罐顶的塑料芯向上一拔即可。抽气罐法不用火力而用机械力,不仅不会造成烫伤等意外事故,而且还可根据病人体质、病情及部位调节吸拔的程度。很有推广价值。
[吸拔形式]大约有以下几种。
1留罐法:为最觉的吸拔形式。是指罐具吸着之后停留5~20分钟再取掉。面部及皮肤比较娇嫩的部位,留罐时间宜短,肌肉丰厚的部位可长一些。一般以局部显现红润或淤斑为宜。注意,留罐时间太长施术部位会出现水泡,可涂以龙胆紫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