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请中医看病后,吃的多数是中药汤剂,汤剂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剂型。汤剂是将炮制加工后的各种中药材,经过中医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的巧妙配伍后所配成的药剂,加上水置于有盖的煎药器具内,在火上加热,藉水滚沸煎熬而撷取它有效成分的液体制剂。现代中药剂型中以汤剂最大,一般汤剂饮片销售量约占中药50%左右。
汤剂适应中医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原则。除具有制备简单易行,溶媒来源广,无刺激性及副作用等特点外,还具备液体制剂的优点,即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汤剂多为复方,药物之间能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达到增强疗效,缓和药性之目的,能充分发挥中医方剂中各种药物的配伍作用。 汤剂按其制备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
1. 煮剂 是用一般的温度和加热时间,将药物煎煮去渣所得的液体剂型。煮剂浓度适中,具有吸收快,奏效迅速,作用强的特点。
2. 煎剂 是将经过煎煮去渣的药液,再经加热浓缩所得的液体剂型。煎剂加热时间比较长,药液的浓度高,能减弱药物的毒性。
3. 煮散 是药材粗颗粒与水共煮去渣取汁而制成的液体药剂。煮散具有节省药材,便于煎服等优点。近期对中药煮散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有新的发展。
4. 沸水泡药 是药物经过沸水浸泡去渣所得的液体剂型。沸水泡药,频频饮之,又称饮剂。沸水泡药加热时间短,温度比较低,药物味薄气清,擅于清泄上焦热邪。 为了提高汤剂的疗效,对中药的煎法历来都很讲究,如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说:“凡物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医学家徐灵胎也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为了提高汤剂的疗效,我们必须重视中药的煎煮。那么怎样才能煎煮好中药呢?这就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中药的煎法与服法
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中药入煎前就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芳香类药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即可。煎药时要搅拌药物2-3次。用竹木筷搅拌切忌用铜铁器具。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时间可略短。
煎药量:儿童每50-100毫升。成份每剂150-200毫升。
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 先煎药:煮煎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 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服药量时,投稿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将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 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 包煎药:用纱布袋包扎后入煎。
6) 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每天煎一剂,每剂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后服为宜。
要特别提醒病友们注意的是:
1,煎药时不得过沸溢出药液,不得中途加冷水,如将药液熬干或熬糊,不得再加水煎煮,已不宜再服,应另配方重煎!
2,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3,用竹木筷搅拌切忌用铜铁器具。
呵呵,欢迎大家指正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