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胰腺炎
摘 要: 目的: 观察“胰腺穴”对急性胰腺炎治疗的临床意义。 方法: 针刺“胰腺穴”治疗急性胰腺炎,设立胰腺穴组及西药对照组;系统观察分析“胰腺穴”在消除腹痛、镇痛持续时间、降低血清淀粉酶、尿淀粉酶几方面的数值比较。 结果: 胰腺穴组在治疗急性胰腺炎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的优势,经统计学处理,P<0.05;在治愈时间方面,P>0.05。 结论: “胰腺穴”为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特效腧穴。
关键词: 胰腺炎;针灸疗法;胰腺穴;临床研究
笔者与省中医院外科合作,在临床上采用笔者发现的“胰腺穴”,对急性胰腺炎的病人进行了6年余的临床试验、观察研究,证明该穴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特效腧穴。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穴位研究
1.1 穴位发现过程
藏象学说认为:“藏居于内,形见于外”。基于此,笔者以为:人体的每一脏腑在体表必有相对应的代表腧穴。如足三里代表胃,胆囊穴反映胆等。胰腺是客观存在的器官,必有特异之腧穴。在此观点指导下,于长期的临床中探索,终于发现了“胰腺穴”,经部分病例验证,确有特效,首先在《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6年1期,进行了报道。
1.2 位置
位于胫骨内侧髁与内踝高点中央,胫骨内侧后缘1寸处,即漏谷穴上1寸处,或以三阴交上4寸敏感处定位(图1)。 图1 胰腺穴定位示意图
1.3 局部解剖
该穴位在腓肠肌内侧肌腹下方,深部有胫后动脉与静脉,神经有腓肠肌内侧皮神经,及小腿内侧神经,深层有胫神经。
1.4 诊断方法
右手握拳,拇指直立,用拇指指端点压本穴,以压痛酸楚为主要特征。急性胰腺炎时,以双侧胰腺穴为主要反应点,如果是以胰腺头为炎症区,则以右胰腺穴最为敏感。如果是整体胰腺的炎性反应,则双侧胰腺穴位均有反应,即提示为胰腺类病变(可配合实验室诊断)。
2 胰腺穴在治疗方面的应用
2.1 一般资料
病人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胰腺穴组和西药对照组,胰腺穴组病例71例,男32例,女39例;年龄20岁以下5例,21~50岁54例,51岁以上12例。均为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病人,其中胆源性胰腺炎43例。西医对照组34例,男15例,女19例;20岁以下3例,21~50岁26例,51岁以上5例。用常规方法,即抗生素、镇痛剂(阿托品、杜冷丁类)治疗。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
2.2 疾病纳入标准
采纳《中华外科杂志》 〔1〕 1997年12月刊登的“急性胰腺炎及轻型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
本组病例均有胰腺炎导致的症状:①腹痛、腹胀不适感,部分病人腹痛向后背部放散(呈钝痛);②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最高达到39.1℃;③其中36例病人出现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5例病人出现皮肤巩膜黄染,上腹部有深压痛;④白细胞记数上升;⑤治疗前,两组病例经B超检查提示:胰腺头部肿大,前后径均在25mm以上,胰体前后径均在15mm以上,部分患者有轻度扩张,胰腺边缘不整齐,胰体回声增强。
2.3 排除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2)确诊为重症急性胰腺炎、胰腺坏死及胰腺脓肿者;(3)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病变及神志不清者;(4)妇女妊娠期;(5)传染病、肿瘤患者。
3 治疗方法
3.1 胰腺穴组
早期常规禁食,2~4日,病情缓解后,渐渐过渡到流食、半流食等;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如米粥、汤面。治疗以针刺为主,部分病例辅以抗生素,不用镇痛药。
凡确诊为本病,即针刺双侧的胰腺穴,根据病情配伍足三里、阳陵泉及内关,近端选配中脘等。针刺深度:胰腺穴用2寸长的毫针,刺入1.5寸即可。凡急性病症,宜每日针刺2~3次,每次1~2h,如果病情缓解后,再逐步地减少留针时间及针剌次数。每隔10min左右,用平补平泻手法捻针1次;病人采取仰卧位或半卧位。针刺过程中病人用逆腹式呼吸法配合,即要求病人吸气时收腹,呼气时松腹。
3.2 西药组
常规禁食,对有严重腹胀,麻痹性肠梗阻者进行胃肠减压。在患者腹痛减轻/消失、腹胀减轻/消失、肠道动力恢复/部分恢复时可以考虑开放饮食,开始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逐步过渡至低脂饮食,不以血清淀粉酶活性高低作为开放饮食的必要条件。
以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合并甲硝唑为主,辅以胶体物质和补充微量元素、维生素。镇痛以杜冷丁为主,再加胰酶抑制剂,常用抑肽酶(具有抗蛋白酶及胰血管舒缓素的作用),首量20万U,第2次10万U,静滴,每日2次。
4 疗效观察
4.1 临床疗效的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在临床研究中,主要检测以下的指标:胰腺穴组与西药组的血清淀粉酶、尿淀粉酶及平均止痛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及不同时间内腹痛消除例数,两组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痊愈疗效标准:(1)症状及体征逐渐减轻,腹痛及压痛、恶心、呕吐等逐渐消失;(2)白细胞计数恢复至正常的范围;(3)连续检测血清淀粉酶,以治疗前、治疗后24h、3d、5d为主,连续作3~4次检查;尿淀粉酶以治疗前及治疗后3d、7d、11d为主。两项指标均恢复至正常的范围。
4.2 平均止痛起效时间及镇痛维持时间比较 见表1。 表1 平均止痛起效时间及镇痛维持时间比较从表1中可以看出,西药的平均止痛起效时间要短于胰腺穴组,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即西药组优于胰腺穴组。镇痛维持时间胰腺穴组要长于西药组,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即胰腺穴组优于西药组。 4.3 不同时间内腹痛消除例数比较 见表2。表2 不同时间内腹痛消除例数比较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24~48h内,西药组的腹痛缓解率为26.47%,胰腺穴组为19.72%,西药组优于胰腺穴组;治疗后3d胰腺穴组的腹痛缓解率为84.5%,西药组为64.7%,此阶段胰腺穴组优于西药组,P<0.05。
4.4 血清淀粉酶的化验结果比较
治疗前后,血清淀粉酶的化验结果比较见表3(血清淀粉酶用Winslow's法,正常数值为80~180U)。 表3 血清淀粉酶的化验结果比较 注:与西药治疗组比较,*P<0.05,**P<0.01
本临床实验数值的测定,以治疗后24h、第3d和第5d测定为主。治疗24h后,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d后,据统计P<0.05,有显著性差异;第5d统计,则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4.5 尿淀粉酶的化验结果比较
治疗前后,尿淀粉酶的化验结果比较见表4(尿淀粉酶用Winslow's法,正常数值为8~64U)。 表4 尿淀粉酶的化验结果比较 注:与西药组比较,*P<0.05
两组在治疗11d时,尿淀粉酶均较第3d、第7d明显下降。胰腺穴组治疗第7d时尿淀粉酶较西药组下降明显,经统计,P<0.05。
4.6 平均治愈时间
胰腺穴组病人为11.2±3.0d,西药组为12.4±3.5d,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5 典型病案
病案1:柴某,女,43岁,1999年9月14日门诊以“腹痛待查”收住。自述2日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上腹部疼痛,呈间歇性钝痛,曾在私人门诊治疗,给予中药内服,效果不显。入院时见疼痛加剧,伴恶心、呕吐。查:全腹未触及包块,上腹部剑突下有轻度压痛,双侧的“胰腺穴”压痛明显,舌质红,苔白,脉弦。急查血、尿淀粉酶,化验结果:血淀粉酶1024U,尿淀粉酶为1071U。西医诊断:急性胰腺炎;中医诊断:腹痛(肝郁气滞型)。
针刺“胰腺穴”(双)、阳陵泉(双)、及中脘、足三里(双),行平补平泻手法,15min后,腹痛渐缓解,并给以青霉素并甲硝唑、抑肽酶。其后每日针2次,每次1.5h,3日后改为每日1次,每次2h,病人11日后血尿淀粉酶化验正常,临床症状消失,痊愈出院。
6 讨论
针刺“胰腺穴”为主,配伍他穴,可以有效地镇痛、缩短平均止痛所需要的时间,及时有效地缓解症状。与此同时血清淀粉酶也呈同步下降趋势,逐步恢复正常,体温恢复,恶心、呕吐等症状及时缓解。
本研究证明,“胰腺穴”是诊断、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一个特效穴,其化验结果表明,“胰腺穴”对快速下降血清、尿淀粉酶有特效。“胰腺穴”组血清淀粉酶下降迅速而且时间短,甚至有个别病人入院时,化验的血清淀粉酶结果在1024U以上,经治疗48h后,病人的血清淀粉酶已降至138U,提示本方法治疗急性胰腺炎确有特效。
本穴位的临床应用除了急性胰腺炎外,尚可以诊断、治疗其他胰腺类的病变,如糖尿病、胰腺癌等,作者将对此作进一步的探讨。临床中我们还发现病人在患糖尿病时,双侧胰腺穴均有反映,但是右侧较重。
胰腺穴的性质和经外奇穴的胆囊穴、阑尾穴的性质相似,是诊断、治疗胰腺类病变特效的一个经外奇穴,本穴位目前尚未归经,由于其穴位于脾经的循行路线上,笔者认为应归在足太阴脾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组.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J].中华外科杂志,1997,35(12):773-775.
(1.甘肃省中医学校,甘肃 兰州 730050;2.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基金项目: 甘肃省科委资助项目(GS992-C33-0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