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遗传性)肌无力这种肌无力与重症肌无力和LEMS完全不同,比它们罕见(每30位肌无力患者中不超过1位)。与重症肌无力相比,每位患者的无力一般很少变化。当它恶化时,某些儿童会出现暴发性发作,需要特殊护理(见下文)。这些肌无力完全不涉及免疫系统,因此,免疫抑制剂和胸腺切除术是完全不合适的。它们是先天性缺陷;由于它们的发生是随机,因此可见于在任何部位的任何基因。因此先天性肌无力表现出一种混合类型,可以从轻型,患者主要是眼睑下垂,到重型,患者需要做轮椅。正如”先天性“所示:他们的肌无力出生后就表现典型,尽管,有时候它仅在患者十多岁时才明显—这时其它患者甚至已有改善—即使先天性缺陷仍未改变。典型地,患者的眼球/眼睑,面部,喉部和/或胸部运动存在明显的无力。由于耐力有限,婴儿的啼哭,任何年龄的用力通常都会使无力更严重。 在幼儿阶段,他们的运动发育要比正常孩子迟缓。偶而当他们的呼吸变得很浅或甚至出现短时间的呼吸停止时(呼吸暂停)也可暴发性发作(见,已知的缺陷(b),下文)。
几乎我们所有的基因都是配对的,我们基因中的一条来自我们母亲的基因复制,而另一条来自我们的父亲。大多数先天性肌无力患者有两个错误的基因复制,不能产生足量有功能的乙酰胆碱受体。通常,父母看起来很健康,因为他们每人仅有一个缺陷基因(这就是“隐性的”)。在这些家庭,每一个孩子有四分之一的机会从双亲中分别继承一个错误的基因而出现肌无力。如果父母有血缘关系—例如近亲结婚,那么同一缺陷很可能因共享而被表达。重症肌无力中认识得最清楚的遗传缺陷是乙酰胆碱受体,但其它的缺陷正在其邻近部位被证实。
历史先天性肌无力家族开始被关注是在20世纪30年代;当乙酰胆碱受体被认为是靶目标后,70年代起就有了更详细的研究。接下来的重大突破是证实了乙酰胆碱受体基因,首先在动物体内发现,然后(由Dr David Beeson)在人类发现(1980)。刚开始,找到第一个缺陷基因非常困难,花费了几年时间才由David实验室和美国梅奥诊所的Dr Andrew Engel的小组同时发现。
幸运的是,在1990年早期,检测方法得到了显著的改进。其它邻近蛋白的缺陷首先被确认是在1990年后期。
已知的缺陷
(a) 乙酰胆碱受体不够是许多隐性缺陷的主要后果,无论是作用于乙酰胆碱受体自身,或是有助于其正确聚集的邻近蛋白(例如,Rapsyn)。溴吡啶斯的明通常有助于改善这些患者的症状,它能给乙酰胆碱一个更好的激活机会;或3,4-二胺基-吡啶(DAP),它能增加乙酰胆碱的释放。
(b) 乙酰胆碱不足。某些患者,缺陷在于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的生成(例如,一个叫做胆碱乙酰转移酶的蛋白)。有些患者,如年幼的儿童,胸部肌肉受累,呼吸很浅甚至短时间停止(呼吸暂停)时,偶尔会出现暴发性发作。家长和其它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训练来学会如何应付这种情况(见36页):显然,对这种风险有所认识,从而使每个人都提前有所准备是非常关键的。这种发作在六岁后很少出现,其它的功能障碍通常在十多岁时有所缓解。
(c) “点火系统的过度阻塞” 其它的情况是患者从父母中的一方—也通常是受累者,继承了单一的乙酰胆碱受体基因缺陷(显性症状)。如果是这样,随后的每一个小孩将有50%的可能性出现肌无力。这些缺陷表现为有害的过度活跃,因为乙酰胆碱受体在启动时开放的时间太长,异常的乙酰胆碱受体允许太多的盐(包括钙)进入肌肉(这是“慢信道综合征”)。 逐渐地,这将损坏肌肉,最终导致无力,这通常在十多岁时出现,尤其易影响颈部活动和手指伸直。
同样的情形也可由乙酰胆碱脂酶缺陷导致(见下面的d),但这是隐性症状。在这两种情况中,溴吡啶斯的明实际上是有害的,(因为它可能导致更多的钙离子损害)----因此这里特别强调专家的意见。改用奎尼丁阻滞乙酰胆碱受体缺陷可能会有所帮助。它能促进乙酰胆碱受体关闭,因此减少长期的肌肉损伤;遗憾的是它也能导致心脏问题。
(a) 太多的乙酰胆碱 我们可以从图中看出,任何剩余的乙酰胆碱正常情况下将被乙酰胆碱酯酶分解掉, 这有助于乙酰胆碱受体以及肌肉松弛;同时也阻止了c中所提到的钙离子损害。乙酰胆碱酯酶的缺陷是隐性的;患者与慢信道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很相似。很遗憾,到目前为止只能给予他们支持治疗。诊断每一位患这种很少见肌无力的患者需要到专门的中心进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