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币:238
发贴数:104
注册:2011-02-01
体力值:
状态:离线
所谓病人之情者,五藏各有所偏,七情各有所胜。阳藏者宜凉,阴藏者宜热;耐毒者缓剂无功,不耐毒者峻剂有害。此藏气之不同也。动静各有欣厌,饮食各有爱憎;性好吉者危言见非,意多忧者慰安云伪;未信者忠告难行,善疑者深言则忌。此好恶之不同也。富者多任性而禁戒勿遵,贵者多自尊而骄恣悖理。此交际之不同也。贫者衣食不周,况乎药饵?贱者焦劳不适,怀抱可知。此调治之不同也。有良言甫信,谬说更新,多歧亡羊,终成画饼。此无主之为害也。有最畏出奇,惟求稳当,车薪杯水,难免败亡。此过慎之为害也。有境遇不偶,营求未遂,深情牵挂,良药难医。此得失之为害也。有性急者遭迟病,更医而致杂投;有性缓者遭急病,濡滞而成难挽。此缓急之为害也。有参术沾唇惧补,心先痞塞;硝黄入口畏攻,神即飘扬。此成心之为害也。有讳疾不言,有隐情难告,甚而故隐病状,试医以脉。不知自古神圣,未有舍望、闻、问,而独凭一脉者。且如气口脉盛,则知伤食,至於何日受伤,所伤何物,岂能以脉知哉?此皆病人之情,不可不察者也。
病人之情,五脏各有偏热偏寒的症状,七情各有过盛的表现。阳盛的体质适宜凉剂,阴盛的体质适宜热剂;耐受药物毒性的人,用性味缓和的方剂治疗没有效果,不耐受药物毒性的人,用性味猛烈的方剂治疗就有危害。这是五脏之气的不同。
[此帖子已被 医道同源 在 2011-5-27 0:14:30 编辑过]
人们对于动静和饮食各有爱好和厌恶,爱听吉利话的人,对他直言陈述疾病的严重性就被责怪;性情多忧虑的人,对他说安慰的话就被认为是隐瞒真情;不相信别人的人,诚恳的劝告难被奉行;多疑的人,深切入理的言语反被猜疑。这是爱好和厌恶的不同。
富有的人多任性,因而就不遵守医生的告诫,有权势的人多自尊,便骄横放纵,违背情理。这是社会地位的不同。贫困的人衣食尚且不能周全,何况药物呢?卑贱的人忧急辛苦不能舒适,心里的要求也就可想而知了。这是调适治疗的不同。有刚刚听从正确的话,听了错误的说法又使他改换新的主意,好比岔路一多,就找不到逃跑的羊,终于没有效果。这是没有主张造成的祸患。有最怕发生意外,胆小保守,只求稳当,好比用一杯水救一车柴的火焰,难免失败。这是过分谨慎造成的祸患。有处境不顺利,谋求不成功,内心牵挂,良药难治。这是患得患失造成的祸患。
有性情急躁的人患了慢性病,不断地更换医生,招致用药杂乱;有性情迂缓的人患了急性病,一再地拖延致使病势难以挽回。诊这是性情缓急造成的祸患。有怕补的人,人参、白术刚接触嘴唇,心口先感阻塞;有怕攻的人,硝石、大黄才进入口中,精神即先涣散。这是对药物的偏见造成的祸患。
有的人忌讳疾病而不讲,有的人因病情有隐曲而难诉,更有人故意不谈病况,测试医生的脉诊本领。不知即使古代名医,也没有放弃望色、听声、问证,而唯独凭藉一项脉诊的。比如寸口脉盛,就知道伤食,至于什么时候受伤,被什么食物伤害,难道能够只凭脉知道吗?这些都是病人的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