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
黄芪15g,炙甘草5g,人参9g,当归9g,橘皮6g,升麻3g,柴胡3g,白术9g
【注解】
本方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适用脾胃气虚。症见身热有汗,渴喜温饮.头痛恶寒,少气懒言,体倦肢软,或饮食无味.面色黄白,脉虚软无力,舌淡苔薄白,及脱肛,子宫脱出,胃下垂,久泻久痢。
本方所治为脾胃气虚证,尤其适用于气虚下陷证或气虚发热证。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饮食无味,面色黄白,脉虚软无力,舌淡苔薄白为主证。若见身热有汗,渴喜热饮.头痛恶寒,则属气虚发热,李东垣称之为“阴火”。若见脱肛,子宫脱出,胃下垂,久泻久痢等.则属中气下陷。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清阳不升,固摄乏力。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升降出入之机枢,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运化无力,气血不生,肌肉失荠,肺气不充,故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饮食无力,面色觥白,舌淡苔薄白,脉虚软无力;脾失健运,湿浊下流,郁遏下焦阳气.不得外达,清阳不升,卫阳不固,营阴外泄,故身热有汗,头痛恶寒:脾津不布,不得上承,故渴喜热饮。本证之恶寒,得衣被可自解,头痛与发热为时作时止,均与外感证不同,当细心辨别。脾虚不摄,气虚下陷,故见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久泄久痢等症。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此方所治一切证候,均属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机理。反映了气虚不荣、气虚不固、气虚不摄、气虚不举、气陷不升、气郁不达六类证象。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阴阳升降之轴。饮食劳倦,脾胃受伤,生化不及,谷气有亏,于是声低息短,少气懒言,无气以动,动则心悸气喘诸证见矣。中气不足,卫气随之亦虚,表卫不固,于是畏寒怯冷,自汗头痛诸证见矣。气有统摄津血作用,中气不足,气不摄血,血从窍隧而出,则便血、崩漏:气不摄津,阴津下流,则久泻、久痢、尿频、失禁:气不摄精,精华外泄,则乳汁自出,溺后精出等证见矣。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无力升举,则脏器下垂而阴挺、脱肛等证见矣。清阳下陷,阳气不能上头,血不上濡,清窍失养,则目眩、耳鸣诸证见矣。阳气内郁而不外达,下陷而不上升,于是身热、自汗、口渴等假热证象见矣。上述六类见证,前三类是中气不足的病理改变,后三类侧重于清阳下陷。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下者举之”。病由脾虚气弱,当以甘温药物温养脾胃,补益中气:此证不仅气虚,且呈清阳下陷,治宜双管齐下,一面补中益气,一面升阳举陷,使脾胃健运则卫气有源,清阳复位则诸证自愈。方中黄芪补肺气,实皮毛,益中气,升清阳,对于气虚不足,表卫不固,清阳下陷诸证,可以全面兼顾.故是主药。人参能补下焦元气,壮脾胃谷气,益上焦肺气,得健脾益气之白术、甘草相助,则脾肾生机旺盛,卫气有源,与黄芪共呈开源节流,补中益气之功。升麻升发中焦脾阳,柴胡升发下焦肝气,协助黄芪共呈升阳举陷之效。佐陈皮醒脾利气,使补气而无气滞之弊;当归养血调肝,温煦少阳春升之气,亦各有所取。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此方所治一切病征均属气虚下陷机理,涉及内外上下各个部位和气血津精各个方面,证象虽然不同,本质是一致的,充分反映了治病求本和异病同治的精神。
(2)此证虽因中气不足引起,却应联系少阳三焦才能阐明所有机理。如果仅从脾胃解释,终因不能联系内外上下而使学者难明其理。
(3)此方能治气虚下陷,阳郁不达的瑕热证象。有热象而用甘温之品,故称甘温除热。临床所见假热的机理不一,有因营卫不和而发热,调其营卫,令卫气与营气和谐,则热象自除.如桂枝汤与小建中汤证即是。又因大量失血,血虚气无所依,浮越于外而发热,实卫固表,兼以养营,阳气内归,则热象自除,如当归补血汤证即是。有因肝失疏泄,阳气内郁而长期低热,疏迭气机,阳气不郁,热象自除,如逍遥散、柴芍六君子汤证即是。此因阳气下陷而不上升,内郁而不能外达,形成假热,用此方益气升阳,使清阳复位则假热自除。由此观之,甘温除热一法,是为卫气不和、外浮、内郁、下陷者设。若阴盛格阳而呈真寒假热.宜投辛热的干姜、附子以益火消阴:阴津亏损,阴不制阳而发热,宜投咸寒清润的玄参、地黄以养阴配阳:三焦湿郁,阳为湿遏而发热,宜投芳化淡渗之品以通调津液,虽皆呈热象而治法悬殊,不得称为甘温除热。这是应该注意的第三点。
(4)此方出自东垣,东垣临床经验丰富,所制当归补血、滋肾通关、补中益气诸方,常为后人称道,但其说理欠通,令人难解,此方即是一例。所谓发热系因“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上乘土位”云云,不仅令人费解,且易混淆发热概念。果如所言,此证是因“心火独盛”,“阴火上乘土位”,又用升阳的升柴助萁上升,有悖于理矣!
(5)或谓此证的发热,是“湿浊下流,郁遏下焦阳气”所致。果如所言,无湿则不发热。而临证使用此方的指征却恰好相反,只有纯虚无滞,才可放胆而投,若夹湿邪,服后反增胀满。由此观之,湿浊下流郁遏下焦阳气之说亦殊不可从。本方虽亦能治湿浊下流的久泻、久痢:水道失调的小便不通、淋漓、失禁等证,却是气不升举才致水液失调,本质并非气为湿遏,学者留意。
(6)柯韵伯云:“是方也,用以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补心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也;亦可以补肝,木郁达之。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柯氏之说亦不尽然,小便淋沥、失禁、尿血、崩漏、子宫脱垂,都是肾系病变,却有宜于此者。
本方为补气升阳的代表方剂,是根据“劳者温之”,“下者举之”的原则而立。方中黄芪甘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通达内外,为主药。人参、白术、炙甘草三药益气健脾,助黄芪补中益气之力,为辅药。佐以陈皮醒脾和胃,畅达气机:当归养血和营。使以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使脾胃下降之清阳可举。
本方为甘温除热之法.只能用于气虚发热,阴虚内热者当忌用。临床可用于发热、慢性肝炎、菱缩性胃炎: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证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者,均可加碱应用。
【应用】
中气下陷常表现在外、在内、在上、在下四个方面的气虚下陷,津液不固,营血外溢,阴精失守证象。兹分气分病变,血分病变,津液病变,精液病变,脏器下垂、禁忌六个方面叙述于下。
1.气分病变。是气虚下陷本身反映出来的证象。
气虚生热:中气下陷,阳气内郁,可以呈现身热、自汗、渴喜热饮、脉大而虚等假热证,用此法升举下陷之阳,使清阳上升,阳气外达,则热象可除.此即甘温除热的道理之一。 反复感冒:卫气有固护体表,防御邪侵的功能。卫阳既虚且陷,不能卫外,所以常患感冒。通过益气升阳,可使阳气外达,表卫得固,自无反复感冒之忧。
眩晕、耳呜:气虚下陷,清阳不能上头.津血也就不能濡养清窍(实际是因心气不足.无力输送阴血上头,西医称为低血压),空窍失其温煦和濡养,所以出现耳呜。故《灵柩.素问》说:“人之耳呜者,何气使然?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流,脉有所竭者,故耳呜”。如果测其血压低下,可用此方。
便秘、腹胀:中气下陷,胃肠传导乏力而致便秘:或因无力推动气行,因虚而滞,因滞而呈腹胀,用此方可使脾气健运,传导正常。此种沮塞不通证候而用补法冶疗,体现塞因塞用的治疗方法。
四肢不用或十指与面部麻木:有脾虚证象的,可用本方补中益气,气充则四肢得荣,面部得养。但应与湿浊鉴别,无湿方可投之。
2.血分病变。气能摄血,气虚且陷,血失气摄.可见便血、尿血、血崩、肌衄。此方因有益气升陷,实卫固表之功,所以宜于下窍及体表出血。
3.津液病变。津随气行,气充则津液内守,气虚则津液外泄:气升则津随气升,气陷则津液下流。设若气虚下陷,可呈津液外泄和下 自汗:《张氏医通》谓:脾虚而自汗者,壮其中气,可以使用本方。使卫气充盛则津为气固而不外泄。
小便不通、淋涩:是气虚下陷,湿浊随气下流,引起水液失调的病理改变。可在此法的基础上加茯芩、泽泻、木通、车前之类成为升清降浊双管齐下,升降并调的配伍形式。
小便频数、失禁:是气虚不能摄水与阳虚不能化气所致。可用本方加温阳化气的附子.固精敛气的山药、五味子,或与缩泉丸同用。
久泻:《张氏医通》谓:“久泻谷道不合,或脱肛,乃元气下陷,大肠不行收令而然,补中益气加诃子、肉果、五味、乌梅肉为丸。是益气升陷与收涩止泻法合用的化裁。
4.精液病变包括溺后常有精出,乳汁自出等证,用此方益气摄精,可以获效。溺后精出,是前列腺炎,可加黄柏、萆解;乳汁自出,可加山药。
5.脏器下垂包括子宫脱垂、脱肛、肾下垂、胃下垂,眼睑下垂等证。气虚不举仅是引起脏器下垂的原因之一,联系内脏的系膜或管道因受湿而松弛才是引起脏器下垂的重要原因,所以治疗脏器下垂,可用本方加燥湿化浊的苍术、半夏、砂仁、枳壳,或收涩的白矾之类提高疗效。
6.禁忌。张景岳云:“表不固而汗不敛者不可用;外无表邪而阴虚发热者不可用;阳气无根而格阳戴阳者不可用:脾肺虚甚而气促似喘者不可用:命门火衰而虚寒泄泻者不可用:水亏火亢而衄血吐血者不可用:四肢厥而阳虚欲脱者不可用。总之,元气虚极著不可泄,阴阳下竭者不可升。”最后两句是禁用本方的总纲。
【附方】
1.补中益气汤:黄芪15g,党参12g,白术、当归各1Og,陈皮、炙甘草各6g,升麻、柴胡各3g。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甘温除热。治脾胃气虚所致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光白,便溏:气虚下陷所致久泻、久痢,崩漏,脱肛,子宫脱垂,胃、肾下垂,舌淡,脉虚:气虚发热之身热,自汗,气短乏力,渴喜热饮,舌淡,脉虚大无力。
本方以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饮食无味及气虚下陷为据。若中气下陷,内脏下垂者,加枳壳、益母草,倍黄芪:中气下陷之久泻久痢者.加芡实、蓬米:气虚眩晕,恶呕者,加天麻、半夏:腹中痛者,加白芍、炙甘草: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若气虚发热,或素体气虚易患感冒,或气虚外感发热不退,体倦多汗等,均可用本方治疗,以甘温除热。用于低血压,慢性肝炎,萎缩性胃炎,慢性肠炎、菌痢,乳糜尿,尿失禁,自细胞减少症:重症肌无力,胃、肾、眼睑、子宫下垂,脱肛,久泻久痢,崩漏,带下等属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者。注意:阴虚内热,肝阳上亢,肾虚病患及气津两伤者,均不宜使用。
2.补中益气汤:人参、白术、黄芪、甘草、升麻、柴胡、当归、陈皮。本方补气健脾、升清降浊,适用痞满脾胃虚弱,证见:脘腹痞闷,时缓时急,喜温喜按,少气懒言:不知饥,不欲食,身倦乏力,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沉弱。阳虚甚者加附子、干姜:痞满甚者加木香、枳壳、厚朴:虚实挟杂者用半夏泻心汤:中虚甚者用甘草泻心汤:火热互结者用生姜泻心汤。
3.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健脾和胃,治胃痞脾胃虚弱:中脘胀闷痞满,纳呆少食,倦怠乏力,便溏或腹泻。舌淡红.脉细弱。
4.补中益气汤:益气健脾,升清降浊。主治脘腹痞闷,时缓时急,喜温喜按,纳呆乏力,肢冷少气,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5.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5g,党参12g,白术9g,薏苡仁30g,当归9g,柴胡6g,升麻6g,葛根15g,佛手9g,陈皮9g,甘草6g。本方益气升提,主治胃下垂,中气下陷。症见脘腹痞满,或坠胀不舒,劳累后尤甚,倦怠乏力,纳谷不馨,嗳气频频,面色少华,形体消瘦。苔薄白舌淡,脉濡细或竣弱。加减:纳谷不馨者,加鸡内金6g、神曲9g、山楂12g,以助消化:腹胀、嗳气甚著,加枳壳12g,以加强理气功效。
6.补中益气汤《脾胃论》:黄芪24g,人参15g,白术10g,炙甘草6g,陈皮9g,当归10g,升麻6g,柴胡6g。本方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治中气不足,清阳下陷。①气虚不荣:饮食减少,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动则心悸,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嫩,脉象缓弱,寸脉尤甚。②气虚不固:形寒怯冷.体常自汗,易感外邪。③气虚不摄:肌衄、尿血、便血、血崩;久泻、久痢、尿频、失禁:乳汁自出,溺后精出。④气虚不举:脘腹坠胀,阴挺.脱肛。⑤气陷不升:常觉气往下坠或气不接续,眩晕、头昏、耳呜、目暗。⑥气郁不迭:发热、汗出、口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