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体会
杨继尧
高雄市大 中医诊所院长
定义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慢性疾病,由于神经-肌肉传导阻滞,致使某些横纹肌非常容易疲乏,并产生暂时性的瘫痪,休息后改善,晚期可导致瘫痪,少数病人心肌可受累。
临床症状
大多发生于15-35岁之间,女性居多,男性起病较迟;最突出症状为患肌在重复活动不长时间后迅速疲乏无力,经过休息后肌力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可分全身型和局部型,局部型以眼肌无力型为最多见,表现为暂时性眼睑下垂、斜视、复视、闭目无力等。多数病人在病程中有所缓解和复发或时轻时重,一部份病人的症状可终局限于一部份肌肉,特别是眼肌;一部份病人症状则逐渐进展而累及全身广泛的肌肉,少数呈暴发型的病患,病情迅速恶化在几天至几周内死亡。本病的诊断根据受累肌群的无力表现为晨轻晚重,疲劳后加重,经休息后有恢复倾向。
在病理上其横纹肌有散在的局限性坏死,在肌纤维间和小血管周围常有淋巴细胞浸润,运动神经可有终末小球减少和末梢纤维增生的现象。10~20%的患者伴有胸腺肿瘤,其它病患多数有胸腺增生的组织病变。现代医学治疗本病采用抗胆碱酯 药物,可使大多数病人的肌力有所改善;对某些病程较长、有全身性症状的病人,可采用胸腺手术治疗。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一般认为是由于神经肌肉传递功能障碍所致,目前趋向认为本病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而感染、情绪刺激、过度疲乏、创伤及某些药物,均有可能诱发本病或促使加剧。
本病在中医学中,属于“痿证”范畴。《内经》曰:「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行也」,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不论内伤情志、外感湿热、劳倦色欲都能损伤内脏
1 ,精气,导致筋脉失养,产生痿证。其主要病机为肺热叶焦,津失敷布,久则五脏失濡,内热互起;肾水下亏,水不制火则火燥肺金,导致肺热津伤;脾虚与湿热更是互为因果,湿热亦能下注于肾,伤及肾阴。本病常涉及诸脏,而不限一经一脏;但大体来说,本病与肝、肾、肺、胃关系最为密切。
病例举隅
临床上,将个人遇到的病例提供各位同道参考并望指教。
病例一:
唐某50岁,经医院诊断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
初诊:两眼睑下垂,有斜视,感吞咽不利,四肢无力不能持重抬举,便溏、尿频、苔白、脉沉缓。处方:党参12g、黄耆18g、柴胡7g、升麻7g、干姜6g、肉桂6g、防风8g、赤芍10g、地龙10g、知母10g、g炮附子12g、甘草8g,服用壹星期。
二诊:病患自觉上肢较有有力,吞咽较好,排便正常;但仍斜视、眼肌下垂,已不觉全身疲劳,行走较有力。嘱其继服10剂。
病例二:
李某,男45岁,体型消瘦,吞咽困难二月余。
初诊:少气赖言,双眼睑下垂,抬举无力,纳谷甚少,口干便秘,溲少,脉细小而数。西医诊为重症肌无力;我辨为肺阴虚,脾气不振,久而成痿。治以生脉散合一贯煎加减治之。处方:大麦冬10g、五味子6g、当归10g、苏党参15g、炒白朮12g、石斛12g、川贝母9g、桔梗9g、苏淮山30g、砂仁10g。
二诊:服上方10剂后,口干、吞咽好转,语声较响亮。守方再加葛根6g、黄耆10g,再服上10剂。症状逐渐好转,继服共计陆拾剂。
病例三:
初诊:郭女,36岁,双眼睑下垂,精神疲乏,咀嚼及吞咽困难,进食则呛,纳少,大便燥结,舌质淡胖,伸舌无力,有冠心病史。处方:苏党15g、陈皮10g、黄耆15g、紫丹参15g、炒仙查15g、天冬10g、麦冬10g、北五味子6g、白薏仁5g、炒天曲15g、生赭石15g。
二诊:服药10剂,纳谷渐增,未见呛咳;原方再加沈水香6g,继服20剂。精神好转,语言有力,纳增便软,舌体伸动有力,原方赭石易苏淮山20g,继服10剂以固疗效。
以上三例临床经验,仅供参考,切望不吝指教。
2 ,参考书目
哈里逊内科学,麦格罗希尔出版社。
现代中医内科手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眼科学,知音出版社。
中医临床诊疗规范,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3
[此帖子已被 天山雪莲 在 2009-1-11 15:19:38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