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养脾
应用饮食来养护后天之本---脾胃,这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这其中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饮食养脾方法,二是常吃养脾食物。
对于饮食养脾方法,历代流传下少格言名句。如晋代葛洪:「善养生者,食不过饱,饮不过多」。《洞微经》:「太饥伤脾,太饱伤气」。元代邹铉《寿亲养老新书》:「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温热熟软,忌其粘硬生冷。夜晚减一口,活到九十九。」明代胡文焕《养生要诀》:「饮酒一斛,不如饱食一粥。」清代曹庭栋《老老恒言》:「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易磨运,乃化精液,否则极补之物,多食反至受伤,故日少食以安脾也」。民谚:「少食多滋味,多食伤脾胃」等等。对古代这些后天养脾的各种经验,笔者已做了系统分析和总结归纳,并在本书第二章中的「食养」里作了详细介绍,即「喝粥」养脾,「无饥无饱」养脾,「以通为补」养脾,也可参考笔者所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新编长寿药粥谱》一书,在此不再赘叙。
应用养脾食物,这又是养后天的根本大法。很多养脾食物,人一生都得食用,使脾胃永保康健。对于平素脾胃虚弱,或胃肠功能差的病人和老人,表现为面色萎黄,精神疲惫,体倦乏力,食少乏味,或食后作胀,大便溏泻,或穀食不化,四肢欠温,气短怕冷,或妇女体弱带下,舌淡,边有齿印,脉细无力等,常吃养脾食物,更为有益。可供经常服食的补养脾胃食品如下:
粳米-----性平,味甘,有补脾益气之功。《食鉴本草》即有记载:「粳米,皆能补脾,益五脏,壮气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为第一。」《本草经疏》亦云:「粳米即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人相赖以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罩毒,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肤,因之而强健。」可以说凡虚弱之人,粳木皆宜,尤脾虚之人,最宜食之。
糯米-----性温,味甘,有补脾益气的作用,脾虚者宜用之煮粥服食。唐代孙思邈说:「糯米,脾病宜食,益气止泄。」所谓脾病,乃指脾虚为病之义。《本经逢原》说得好:「糯米,益气补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粘滞。若作糕饼,性难运化,病人莫食。」
锅巴-----又称锅焦。性平。《本草纲目拾遗》中说它「补气,运脾,消食,止泄泻」。凡脾虚不运,饮食不香,或食不消化,或脾虚久泻者最宜食用。古方中亦常用之,如小儿常用健脾消食的「锅焦丸」,治老人脾泄的「玉露霜」。《梁侯瀛集验良方》中用以治疗「老幼脾虚久泻不癒」就是用锅巴同莲子肉为末加白糖调服,颇有效果。
西国米-----又称西谷米,西米。白净滑糯,营养丰富。性温,昧甘,能温中补脾,凡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食之颇宜。《柑园小识》记载:「西谷米健脾运胃,久病虚乏者,煮粥食最宜。」
番薯-----俗称甘薯、山芋、红薯。性平,味甘,有补脾和血,益气通便的作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本草纲目拾遗》认为番薯能「补中,暖胃,肥五脏」。脾虚之人,可用番薯当主粮,常食之。
薏苡仁-----俗称苡仁米、六谷米。有补脾健胃的作用。明代李时珍说它「能健脾益胃」。《本草经疏》也有「味甘能入脾补脾」的记载。脾虚者宜用苡仁米同梗米煮粥服食,相得益彰。
饭豇豆-----性平,味甘,能健补脾胃,对脾胃虚弱,食少便泻,或妇女脾虚带下者,食之最宜。《滇南本草》中即有「治脾土虚弱,开胃健脾」的记载。明代李时珍还说它能「理中益气,补肾健胃,和五脏,调营卫,生精髓」。可同粳米煮饭或煮粥食用。
白扁豆-----性平,昧甘,能补脾胃虚弱。《本草纲目》中说:「白扁豆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穀也。止泄泻,暖脾胃。」《本草求真》还解释道:「扁豆如何补脾?盖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于脾而有益也。」《会约医镜》认为:扁豆「炒用健脾止泻」。
牛肉-----性平,味甘,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医林纂要》中说得好:「牛肉味甘,专补脾土,脾胃者,后天气血之本,补此则无不补矣。」宜用牛肉炖汁服食,或用牛肉适量与大米煮粥进服,这对脾胃虚弱的恢复,大有裨益。
牛肚-----性平,昧甘,也能补虚养脾胃。历代医家多有论说。《日用本草》就有「牛肚和中,益脾胃」的记载。《本草蒙筌》亦称牛肚「健脾胃」」《本草纲目》还说它能「补中益气,养脾胃。」羊肚也有与牛肚同等的功用,脾虚者食之亦宜。
鲫鱼-----性平,味甘,入脾胃大肠经,有健脾养胃作用,故脾胃虚弱者宜食。《本草经疏》还说:「鲫鱼,甘温能益脾生肌,调胃实肠,与病无碍,诸鱼中惟此可常食。」
白鯗-----为大黄鱼或者小黄鱼的乾制品。有健脾、开胃、补虚、消食的作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它「开胃醒脾,补虚活血,为病人产后食养之珍」。《本草汇言》中还说:「黄鱼有养脾理肺之功,治久病胃弱食减,不能进厚味者。以白鯗水煮烂食之,健利肠胃,为肠虚胃弱之人必需用之,诚药食中之良品也。」
鲈鱼-----性平,味甘,能补益脾胃。《本草经疏》说得好:「鲈鱼,味甘淡气平与脾胃相宜。脾胃有病,则五脏无所滋养,脾虚则水气泛滥。益脾胃则诸证自除。」脾胃虚弱者可常食之。
大枣-----性温,味甘,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大枣安中养脾」的记载。明代李时珍称「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脾虚气血不足之人,可经常服用大枣。
芡实-----性平,味甘涩,入脾、肾二经,有补脾益气、固肾涩精为作用,尤其是脾虚而大便泄泻,或脾虚妇人带下者,食之最妙。
菱角-----熟者甘平,鲜者甘凉,煮熟服食,有健脾益气的作用。《本草衍义》中曾说:「煮熟取仁食之,代粮。」《本草纲目拾遗》亦载:「菱粉补脾胃,强脚膝,健力益气。」脾胃气虚者食之为佳。
莲子肉-----性平,味甘涩,有补脾胃之功。明代李时珍认为:「莲之味甘,气温而性涩,禀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玉楸药解》中还说:「莲子甘平,甚益脾胃,而固涩之性,最宜滑泄之家,遗精便溏,极有良效。」
花生-----性平,味甘,中医多认为有补脾养胃的作用。如《本草备要》说它能「补脾润肺」。《滇南本草图说》又指出:花生「补中益气」。《药性考》记载:花生「炒熟用开胃醒脾」。清代医家张璐也认为:「长生果能健脾胃,饮食难消者宜之。」
栗子-----性温,味甘,入脾胃经,能养胃健脾。清代名医黄元御曾在《玉楸药解》中推介:栗子,补中益气,充虚益馁,培土实脾,诸物莫逮。」但需注意的是,一次不可食之过多,正如明代李时珍所说:「若顿食至饱,反致伤脾矣。」
藕-----生者甘寒,熟者甘温,入脾胃经,藕煮熟食用,能健脾开胃。唐代食医孟洗曾说:「蒸食甚补五脏」,《本草汇言》又指出:「如煮熟食,能养脏腑,和脾胃。」
香菇-----性平,味甘,专入胃经。《日用本草》记载:「益气,不饥」,《本经逢原》又说它「大益胃气」。清代医家黄宫绣也认为,惟香蕈味甘性平,食中佳品,大能益胃助食」。常食有养后天脾胃之功。
此外,具有健脾胃、养后天的食品还有粟米、玉米、高粱、青棵、蚕豆、豇豆、马铃薯、芋头、燕窝、面筋、花菜、大白菜、胡萝卜、荠莱、白木耳、葡萄、桂圆、狗肉、兔肉、猪肚、羊肚、鸡肉、青鱼、鲢鱼、乌鱼、鲂鱼、白鱼、银鱼、鲑鱼等。
健脾
健脾 中医名词。指健运脾气的一种治法。适用于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所致的脘腹胀满.大便溏泄.食欲不振.肢倦乏力等症。常用方药如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等。
健脾
补法之一。亦称补脾、益脾。治疗脾虚、运化功能减弱的方法。用于面色萎黄、疲倦乏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弱等脾气虚弱证候。常用药如党参、莲子、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等。方如参苓白术散。
健脾开胃调理简介
脾胃虚弱是因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情志因素、劳逸失调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虚衰、不足的病证。因为脾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病都可出现或伴有脾虚证。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 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营养原则
宜吃具有补脾气作用的食物,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温之物,宜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平补食品。忌吃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品,忌吃味厚滋腻,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品,忌吃利气消积,容易耗伤脾气的食品。
适宜食物
1、主食及豆类的选择
粳米、籼米、玉米、薏米、番薯、豆腐等。
2、肉、蛋、奶类的选择
牛肉、鸡肉、兔肉、狗肉、牛肚、猪肚、桂鱼、乌鸡等。
3、蔬菜的选择
藕、粟子、山药、扁豆、豇豆、胡萝卜、马铃薯、洋葱、平菇等。
4、水果的选择
葡萄、红枣、桃、杏等。
饮食禁忌
忌吃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品,忌吃味厚滋腻,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品,忌吃利气消积,容易耗伤脾气的食品。如:苦瓜、冬瓜、海带、螃蟹、鸭子等。
参考膳食
早餐:粳米、莲子、鹅如莲子粥、凉拌鹅肉;
午餐:粳米、玉米、羊肚、青椒、胡萝卜如米饭、煮玉米、青椒炒羊肚、青炒胡萝卜丝;
晚餐:南瓜、粳米、山药、牛肉、胡萝卜、马铃薯如南瓜饭、山药炖牛肉、马铃薯胡萝卜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