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因为代代相传,每个医生的诊病方法不同,用药习惯不一样,使用处方也差异甚大。有的人主温补,有的人善攻下;有人欢喜用凉药,有人偏爱热方。因而生出一些派别来。有一个用时间来分的派别最简单,就是经方派与时方派。
所谓的经方派,就是这个医生习惯于使用唐朝以前的处方,使用比较古老的方子。而时方派,是医生习惯使用明朝以后医生所留下来的方子治病。
经方派和时方派最大的差异是他们的用药方式,经方派的人以黄帝内经、伤寒论、千金方等医书与方书为指导,所开的处方药味少、药量重,治病效果非常显著。 而时方派随著时间的推移,越来开出的药方药味越多,份量也越来越轻,有些医生开起药来三分、五分的。那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败坏思想,越来越明显。
从古自今,每一朝代都有经方派的医生。因为他们医术水平接近古人,诊断准确、用药大胆,处方讲君臣左使,像作战那样,有前锋、后卫的,疗效也好。
对经方派而言,他们是不太看重时方派医生。他们认为时方派医生诊病不够精确,用药缺少章法,治病疗程一般又比较长。除非是治疗肿瘤或五劳七极之类的慢性病,经方派医生医病讲速战速决,不会拖拖拉拉。
至于按照医生用药习惯来分的派别的时方派医生,如李东垣的补土派等等,都是因为离真正古代的医道越来越远,治病的局限越来越多造成的。人体禀赋不同,五脏六腑各殊,怎么可能都是寒凉体质,光用温补;或者全为实症,一派攻下呢?基本上,是医理不够通透造成的。
现在,西方医学的引进,那些以西方医学为基础的现代中医师,所谈医理东西混杂,看起来有它的一番道理,治病也不是完全没有效果。只是看在识者眼里,非驴非马,似是而非,不知道长此以往,中医会变成甚么样子?就像修炼,这么多的法门,人们已经迷失了方向,越修离道越远,修炼的人已经不懂得辨别真假了。
(文章摘自华景珍)
[此帖子已被 老虎 在 2008-12-12 18:24:35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