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良Osserman分型与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效价关系
注:
1.改良Osserman分型:
Ⅰ型:只有眼肌的症状和体征,无死亡率。
ⅡA型:轻度全身肌无力,发作慢,常累及眼肌,逐渐影响骨髓肌及延髓肌。无呼吸困难,对药物反应差。活动受限,死亡率低。
ⅡB:中度全身肌无力,累及延髓肌,呼吸尚好,对药物反应差。活动受限,死亡率低。
Ⅲ型:急性暴发性发作,早期累及呼吸肌,延髓和骨髓肌受损严重,胸腺瘤发现率最高。活动受限,对药物治疗效差,但死亡率低。
Ⅳ型:后期严重的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最少在Ⅰ型或Ⅱ型症状出现2年后才达此程度,可逐步或突发。胸腺瘤发现率占第2位。对药物反应差,预后不佳。
2.抗体效价:血清中产生的抗体的量
肌无力严重程度应该是指某些受累肌群肌无力的严重程度,我们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国外多数报道结果一致,均发现Ⅳ型病人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滴度反低于ⅡB型,于是美国Duke大学神经学医生据此推理为: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在重症肌无力发病机制中不起主要作用。
由免疫学机制可知: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通过不同机制最终使有功能乙酰胆碱受体数减少和神经肌肉接头处发生障碍,于是出现相应肌群的肌肉易疲劳和肌无力。
我们过去报道:重症肌无力病人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滴度与电生理上低频重复电刺激的波幅递减程度密切相关,证明了这点,低频重复电刺激波幅递减是受累肌群易疲劳性的一种客观反映,可反映病人临床上肌无力的程度,所以,自理论上推理:重症肌无力病人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效价应与其受累肌群的肌无力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而根本不应该期望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效价与其受累肌群的选择性相关,Osserman分型或改良Osserman分型法只能反映病人受累肌群不同,而不能反映其受累肌群肌无力的严重程度,所以改良Osserman分型与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效价相关很容易理解,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
[此帖子已被 期待明天 在 2008-2-19 10:47:13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