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医认识重症肌无力的学术渊源
中医学对虚损症早在公元一二世纪就早有认识,《难经,十四难》记载损脉为病的临床表现及传变过程: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倭不能起于床。古人认识的虚损病症是个难治的慢性病,它传变过程由轻到重,从上到下;由皮毛、血脉、肌肉开始,到最后筋缓骨倭不能起床。
历代中医对虚损的论述也十分详尽,而“脾胃虚损”这是个病症名称,见于公元十二世纪(金元时代)李东桓的《兰室密藏》。李东桓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创制名方“补中益气汤”后人在该方基础上发展治疗重症肌无力,体现中医一脉相承的学术渊源。
根据中医学虚损的理论,结合脾胃学说“脾主肌肉”的理论知识及临床运用效果,将重症肌无力的中医病名诊断,归属于“脾胃虚损”是比较合适的。具体还可以结合病位、病性、病机,分别用“睑废”、“倭症”、“大气下陷”进行诊断,紧密联系中医五脏相关理论学说,去认识重症肌无力的各种临床分型。
眼睑下垂为重症肌无力的常见症状,《北史》有“睑垂覆目不得视”的记载。巢元方《诸病源侯论》称 “侵风”。《圣济总录 卷第一百一十》称“眼睑垂缓”,清代黄庭镜《目经大成》称为“睑废”,后世称为“上包下垂”。
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特征是一部分或全身骨骼肌异常地容易疲劳,部分病例地骨骼肌可以发生萎缩。《素问 倭论》根据倭症地病因、部位、临床表现及五脏所主,有皮倭、脉倭、筋倭、肉倭、骨倭五倭之分,其中地肉倭与重症肌无力有类似之处。《素问 太阴阳明论》指出:“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圣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以生,故不用焉”,这一论述强调四肢不用,倭软乏力乃脾病所致,脾不为胃行其津液,气血不充而引起肌肉病变,与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表现及病理机制颇为吻合,现代的临床观察也证实了这一点。
重症肌无力还可表现延髓支配的肌肉如面肌、吞咽肌、咀嚼肌无力,面部表情呆滞,说话声音逐渐降低,说话不清,吃力,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声音嘶哑者,中医称为音。重症肌无力之声音嘶哑,乃因脾虚气陷,肺气虚衰,肾虚无根,致使气机无力鼓动声门而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中医责之胃。咽为胃之系,上接口腔,下通胃腑,是胃接纳水谷之门户。脾胃虚衰,则摄纳运化无权;又肾为胃关,胃肾亏损,则吞咽困难。
呼吸困难,是肌无力危象,中医称为“大气下陷”。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
纵上所述,中医随无重症肌无力病名,但是根据其临床特点及中医的理论知识,将其归属为“脾胃虚损”病之范围是比较恰当的。具体还可以结合病位、病性、病机,分别用“睑废”、“倭症”和“大气下陷”进行诊断,一般来说,成人眼肌型及少年型多数“睑废”范围;成人重症肌无力轻度、中度全身型、迟发重症型、伴肌萎缩型多数“倭症”范围;成人重症肌无力激进型多数“大气下陷”证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