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病友之家媒体新闻 → 既要嘘寒问暖 又要一针见血

发表一个新主题 回复帖子您是本帖第 1239 个阅读者  浏览上一篇主题 刷新本主题 浏览下一篇主题
 主题既要嘘寒问暖 又要一针见血 适合打印机打印的版本  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此页面  添加加到IE收藏夹  报告本帖 
海蓝港湾
 


门派:全身派

经验值:681012

社区币:12847

发贴数:5978

注册:2005-01-12

体力值:3450

状态:离线

查看海蓝港湾的个人资料 发送短讯息给海蓝港湾 把海蓝港湾加入好友 搜索海蓝港湾发表过的所有主题 搜索海蓝港湾回复过的所有主题 发送电邮给海蓝港湾 访问海蓝港湾的主页 复制这个帖子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断章取义 回复这个帖子 No.1 

<DIV class=title>既要嘘寒问暖 又要一针见血(图)</DIV>

<DIV class=bt_date>(2005-05-11 14:09:59)</DIV>
<DIV class=bt_content>

护士节护理技术竞赛告诉你理想护士形象

虽然平时经常做,但比武还是让人紧张。 付磊 摄

10分钟,对于要求“一针见血”的护士来说,似乎太长了。而对于要全面表现护理理念的护士来说又似乎太短了。因此,这10分钟凝聚着竞赛与表演的双重意味。陈付红差点就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范本,而她偏偏犯了最不该犯的一个错误。被狠狠扣了分。

昨天,在护士节护理技术竞赛决赛上,陈付红的得失,一正一反,塑造了理想护士的模样。

比武现场是一个模拟的病房。病床上躺着一位病人。这位“病人”是参赛护士的搭档,他们本身就是护士或医生,都要真实地挨一针。

陈付红来自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她模拟护理一位重症肌无力患者。

她从容走向患者,笑意盈盈地说:“你今天气色不错嘛,我看看你的眼睑,好像还有点下垂”。

病人说:“我今天真觉得好多了,谢谢你。”

陈付红说:“恭喜你,你明天就要出院了,想家了吧。今天还要最后点滴一次。你想不想先上一下卫生间。“

病人说:“不用了,刚去过。”

陈说:“那你先躺一下,我准备准备,马上就来。”

然后她洗手,戴口罩,检查药液,把药品标签贴在输液瓶上。检查输液器,将输液管和通气管同时插入瓶塞至针头根部。把护理车推到病人床旁,准备好4条胶布。

再来核对:“我是您的责任护士,您是我的病人,你的名字是××,你的药物是××。”

“我现在要进针了,可能会有一点痛。这药对胃的刺激挺大的,你要有心理准备。请您配合一下。”

“来,请您握起拳头。”

接着检查输液管里有没有气泡,确认没有后,一针推进病人血管。很小心,但是没出血,她把针头稍微后退了一下,又推了进去。

病人说:“真的不痛,你的技术很好呀。”

她松了止血带和调节器,让病人松了拳头。固定针头,对着手表数一分钟的点滴数量。

然后帮病人调整了一个舒服的姿态,整理好被子,观察输液情况。

再交代:“你的病是需要长期服药的,一定要按时,千万不能偷工减料啊。擅自停药会导致呼吸衰竭的,不能大意。”

“我知道你吞咽无力,所以平时要吃软饭,吃烂的,要慢。要特别预防感冒。”

病人说:“陈护士,你技术好,人也好。”(搭档的配合让台下响起一片善意的笑声。事实证明,效果不错,马上有别的搭档盗版她的话。)

陈说:“希望你每天都有个好心情。你现在好好休息吧,如果感觉不适,可按铃叫我,我也随时过来巡视。”

整整10分钟,一秒不差。但评委陈爱珠说,她在针头插入血管时没一针见血,又后退了一下。这个失误一次就要扣5分。

打分之后记者就找到陈付红,问她是否知道自己的失误。她说“知道啊。”

“我平时性格内向,所以选择搭档时,看中她个性活泼,交谈自如,会让我放松。我选了人,可是没选血管。”

她自责“当时很多同事,包括我们护理部的主任都告诉我,‘你该换个搭档,她的血管又沉、又细,不好找’,可我认为没问题。可是今天天气冷,她的血管收缩得根本看不见了。而且,在竞赛台上的位置,她只能伸给我左手,让我有一点陌生感。那一针扎下去,我想坏了。”

最终,她成为两位二等奖中的一位。

链接

不要哑巴护士

郑玉琴是厦门市护理学会的理事长。她说:“小陈针对即将出院的重症肌无力患者,设计了护理方案,从饮食、用药、休息等方面都给予了指导,还给了心理上的安抚。礼仪亲切可人,站在病人面前,有熟悉的感觉,像朋友一样。见到她,病能轻三分。

她贯彻的护理理念比较完整。这就是人性化的护理。

郑玉琴说,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上开始推行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就是不做哑巴护士,不是单纯给病人身体上的护理,还要让他们的心理和精神放松。操作前要评估病人的健康和精神状况,要向病人解释药物名称,护理情况等等。取得病人的配合。要向病人解释操作的目的。操作后要交代注意事项等等。

随着医学的发展,新仪器,新病种,新问题越来越多,护理也越来越专业,因此,对护士的文化甚至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对她们修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上世纪80年代的护士比武竞赛,只要求“一针见血”。从消毒、配药、注射等,一系列的动作,1分钟内就可完成。那时对护士的要求是动作越快,越准确,越麻利越好。这就是护理理念的不同。记者 林小红 通讯员 陈志峰

(厦门晚报)</DIV>

——————————

转播到腾讯微博 发表时间:2005-05-13 15:22:14  IP:已记录
本主题共有 1 页 [ 1 ] 收藏帖子 | 取消收藏 | 返回页首 

Powered by BBSxp /Licence © 1998-2005
Script Execution Time:0ms
晋ICP备0750016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