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低烧查不出病因,缠绵难愈,不易确诊,缺乏特效药物,俗称无名烧。
小俪是名大学生,近来每到下午就全身发热,四肢无力发软,量量体温,37.1摄氏度,食欲渐减,日渐憔悴。河南中医学院原院长、国家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为她把了脉,开了一些中药,连服三天,无名低烧竟豁然而愈。
据小俪讲,所开方中有:当归10g,白芍12g,白术10g,云苓12g,银柴胡10g,黄芩10g,丹皮10g,炒栀子10g,地骨皮15g,鳖甲15g,牡蛎15g,葛根12g,青蒿12g,甘草3g。
李教授解释说,这种病百姓习惯上称之为低烧,又名无名烧。是一种慢性发热病,每天下午或晚上加重,体温在37~38摄氏度之间,往往低于37.5摄氏度。发烧时间长,缠绵难愈,不易确诊,缺乏特效药物,所以叫做无名烧。常伴有头晕、食欲不振、乏力、精神疲倦。多见于一些慢性炎症如慢性胆囊炎、慢性肺结核或泌尿系疾病。
中医认为此病主要是阴虚内热,小俪就属于这种情况。在治法上强调滋阴清热,选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成人一般要连服十剂左右,也有只用三剂即烧退身凉的。
本方效果之所以那么好,是因为配伍精当。全方清阴虚所致气分之热。当归、白芍、银柴胡、丹皮、栀子、鳖甲、葛根都能滋阴、清热、退烧,当归、白芍属于阴分药;丹皮、鳖甲、牡蛎养阴清热;地骨皮、青蒿、葛根、栀子配银柴胡、黄芩以清热退烧;白术、云苓健脾去湿。
李教授补充说,低烧也可能由脾虚湿热或者血虚引起。脾虚湿热引起的低烧较少见,而血虚引起的低烧则较常见。
血虚引起的低烧多见于产妇、外伤出血过多、贫血日久患者及造血功能差的人。血虚过久可出现长期低烧不退或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虚病人常表现为面色恍白、头晕、目眩,甚至视物不清、易倦乏力、食欲减退、心悸心烦、失眠健忘、食少便秘,脉象沉细无力较快,舌质淡,苔薄白。
治疗上宜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清热的方法。常用自拟经验方:黄芪15g,当归12g,白芍15g,川芎6g,生地15g,黄精15g,山萸肉15g,杞果15g,丹皮10g,炒栀子10g,鳖甲15g,骨皮15g,银柴胡10g,炒枣仁15g,知母12g,甘草3g。一日一剂,水煎服。 方中当归、白芍、川芎、生地为生地四物汤。其中生地清热补血,配黄精、山萸肉、杞果养血滋阴;配黄芪、甘草以补无形之气而生有形之血;丹皮、栀子、地骨皮、鳖甲清热退烧;枣仁、知母系酸枣人汤,配炒栀子以补心神,而治躁烦不眠。多服此方血虚得养,则热清烦除、低热自退。
以上二方治疗阴虚、血虚所致低烧。但阴虚者不一定血虚,然而,血为有形而属阴,故血虚时必有阴虚。所以血虚方中配有黄精、山萸肉、杞果等滋阴之品。换句话说,血虚是阴虚发展到更加严重阶段的一种病理表现。
亦精通西医的李教授进一步指出,中医辨证属血虚引起的低烧用药烧退之后,如果贫血的其他症状还不能消除,仍需延医治疗。如果属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则要增加补肾的药物。
还有一种低烧,属阴寒阻滞型,多伴有局部疼痛。因为阴寒阻滞致使淤血日久,气血不畅,淤久发热,所以越用清热药反而越重,这时就要采用附子等辛温通阳之品治疗以求奇效。
总之,无名烧是临床上令医生伤尽脑筋的病症,也是应当引起患者足够重视的疾病。当你积极求治无效时,不妨看看中医或服用以上验方或许能及早脱离病痛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