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病友之家心灵倾诉站 → 医者不失人情

发表一个新主题 回复帖子您是本帖第 936 个阅读者  浏览上一篇主题 刷新本主题 浏览下一篇主题
 主题医者不失人情 适合打印机打印的版本  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此页面  添加加到IE收藏夹  报告本帖 
医道同源


经验值:238

社区币:238

发贴数:104

注册:2011-02-01

体力值:100

状态:离线

查看医道同源的个人资料 发送短讯息给医道同源 把医道同源加入好友 搜索医道同源发表过的所有主题 搜索医道同源回复过的所有主题 发送电邮给医道同源 访问医道同源的主页 复制这个帖子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断章取义 回复这个帖子 No.1 

医者不失人情论

 
摘自:谷万里
 
    《红楼梦》里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幅对联的意思是说明白事理,掌握事实规律是一种学问,恰当地处理事情,总结出来的规律就是文章。人情狭义指人际关系,广义指人类社会的一些发展规律,这里主要指人的权力即人权、人与人之间的法律、伦理、道德等关系。人是有感情的智慧动物,人也是最有个性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最复杂、最微妙的关系,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做人原则和处事技巧。事实上,只有博学而洞明世事,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的人才能写好人生的文章。
 
    社会中的人际关系非常复杂,也特别重要。以梁漱溟为例,他是毛泽东的老朋友,毛泽东一直把他作为上宾看待。但在全国政协大会上,梁漱溟公开多次顶撞毛泽东。毛泽东虽然很生气,但是还没有把他打成“反革命”,只说他“反动”。所以梁漱溟能够活到了改革开放。再如鲁迅和郭沫若。“反右”时,有人问毛泽东“如果鲁迅在,会怎么样?”毛泽东说“一种情况是,他在监狱里还在写;另外一种情况是,他识时务,什么也不说”。前一种情况是不可能的,中国过去的监狱是不能写的,要么整死,要么发疯,就像胡风一样。第二种情况有可能,郭沫若就是如此。郭沫若“是鲁迅之后的又一面大旗”,这是解放前已经“内定”了的,并且通过地下党通知了郭沫若本人。解放后,郭沫若在国外参加世界和平运动,在国内为曹操和武则天翻案,写了一些打油诗,除此之外,就是自我批评,文化大革命还没有开始,他消息灵通,马上就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表示要烧掉他的全部著作。这是他的性格和地位决定了的。他的晚年十分痛苦,两个儿子被整死,他什么也不敢说。他的夫人于立群是气死的。他在科学大会上的讲话“科学的春天”不是他写的,是几个年轻人模仿他的风格代他写的。他已经写不出来了。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他可能活到100岁。这不是人际关系问题,而是逆时代潮流而动,还是顺时代潮流而动的问题。同时也是性格和地位问题。
 
    医者和患者都是社会的成员,为医者更当不失人情,才能当好苍生大医。早在《素问·方盛衰论》中就有“诊可十全,不失人情”之训,“不失人情论”则出自《医宗必读·卷一》。作者李中梓(公元1588-1655年),字士材,号念莪,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末著名医学家。李氏少时擅长文学,淡于仕途,后因病习医,—生对中医理论研究十分重视,兼取众家之长。他的医学思想主要表现在重视脾肾和强调养阳两个方面。根据《内经》、《伤寒论》的理论和治法,参考汉代以后的名医著作,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撰著了《内经知要》、《医宗必读》、《删补颐生微论》、《伤寒括要》、《士材三书》、《本草通玄》等。所著诸书,多能通俗易懂,在中医学的普及方面作出较大贡献。《医宗必读》成书于公元1637年,共十卷,内容包括医论、内景图说、诊断、本草、病机,并论述三十六种病证的诊治和医案,内容简要,选方实用,是一部颇有影响的医学入门书。
 
    “不失人情论”是李中梓选取张介宾《类经·脉色类》为《方盛衰论》中“不失人情”句所加按语,加工修改而成,是学习《素问》的一篇心得体会。文章分析了病人之情、旁人之情和医人之情。认为既有必须顺应的人情,更有不应迁就的人情。文中所述,多属后者。还剖析了医疗实践中的种种人为困难,既要求人们了解这些人情,不为陋习所侵蚀,又深感人情与病情的对立不易消除,故而发生“戛戛乎难之矣”的感慨。原文对医患之间的人情世故分析得细致深刻,写得非常精彩,特录之于下,愿与大家共享:
 
    尝读《内经》至《方盛衰论》,而殿之曰“不失人情”,未曾不瞿然起,喟然叹轩岐之入人深也!夫不失人情,医家所甚亟,然忧戛乎难之矣。大约人情之类有三:一日病人之情,二曰旁人之情,三曰医人之情。
 
    所谓病人之情者,五藏各有所偏,七情各有所胜。阳藏者宜凉,阴藏者宜热;耐毒者缓剂无功,不耐毒者峻剂有害。此藏气之不同也。动静各有欣厌,饮食各有爱憎;性好吉者危言见非,意多忧者慰安云伪;未信者忠告难行,善疑者深言则忌。此好恶之不同也。富者多任性而禁戒勿遵,贵者多自尊而骄恣悖理。此交际之不同也。贫者衣食不周,况乎药饵?贱者焦劳不适,怀抱可知。此调治之不同也。有良言甫信,谬说更新,多歧亡羊,终成画饼。此无主之为害也。有最畏出奇,惟求稳当,车薪杯水,难免败亡。此过慎之为害也。有境遇不偶,营求未遂,深情牵挂,良药难医。此得失之为害也。有性急者遭迟病,更医而致杂投;有性缓者遭急病,濡滞而成难挽。此缓急之为害也。有参术沾唇惧补,心先痞塞;硝黄入口畏攻,神即飘扬。此成心之为害也。有讳疾不言,有隐情难告,甚而故隐病状,试医以脉。不知自古神圣,未有舍望、闻、问,而独凭一脉者。且如气口脉盛,则知伤食,至於何日受伤,所伤何物,岂能以脉知哉?此皆病人之情,不可不察者也。
 
    所谓旁人之情者,或执有据之论,而病情未必相符;或兴无本之言山,而医理何曾梦见?或操是非之柄,同我者是之,异己者非之,而真是真非莫辨;或执肤浅之见,头痛者救头,脚痛者救脚,而孰本孰标谁知?或尊贵执言难抗,或密戚偏见难回。又若荐医,动关生死。有意气之私厚而荐者,有庸浅之偶效而荐者,有信其利口而荐者,有食其酬报而荐者,甚至薰犹不辨,妄肆品评,誉之则跖可为舜,毁之则凤叮作鹄,致怀奇之士,拂衣而去,使深危之病,坐而待亡。此皆旁人之情,不可不察者也。
 
    所谓医人之情者,或巧语诳人山,或甘言悦听,或强辩相欺,或危言相恐。此便佞之流也。或结纳亲知,或修好僮仆,或求营上荐,或不邀自赴。此阿谄之流也。有腹无藏墨,诡言神授,目不识丁,假托秘传。此欺诈之流也。有望、闻、问、切,漫不关心,枳、朴、归、芩,到手便撮,妄谓人愚我明,人生我熟。此孟浪之流也。有嫉妒性成,排挤为事,阳若同心,阴为浸润,是非颠倒,朱紫混淆。此谗妒之流也。有贪得无知,轻忽人命。如病在危疑,良医难必,极其详慎,犹冀回春;若辈贪功,妄轻投剂,至於败坏,嫁谤自文。此贪幸之流也。有意见各持,异同不决,曲高者和寡,道高者谤多。一齐之傅几何?众楚之咻易乱。此肤浅之流也。有素所相知,苟且图功,有素不相识,遇延辨症,病家既不识医,则倏趟倏钱,医家莫肯任怨,则惟芩惟梗。或延医众多,互为观望;或利害攸系,彼此避嫌。惟求免怨,诚然得矣;坐失机宜,谁之咎乎?此由知医不真,任医不专也。
 
凡若此者,孰非人情?而人情之详,尚多难尽。圣人以不失人情为戒,欲令学者思之慎之,勿为陋习所中耳。虽然,必期不失,未免迁就。但迁就既碍於病情,不迁就又碍於人情,有必不可迁就之病情,而复有不得不迁就之人情,且奈之何哉!故曰:戞戞乎难之矣!
 

——————————

转播到腾讯微博 发表时间:2011-05-22 19:21:24  IP:已记录
本主题共有 1 页 [ 1 ] 收藏帖子 | 取消收藏 | 返回页首 

Powered by BBSxp /Licence © 1998-2005
Script Execution Time:0ms
晋ICP备0750016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