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病友之家心灵倾诉站 → 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王教授现象”

发表一个新主题 回复帖子您是本帖第 741 个阅读者  浏览上一篇主题 刷新本主题 浏览下一篇主题
 主题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王教授现象” 适合打印机打印的版本  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此页面  添加加到IE收藏夹  报告本帖 
医道同源


经验值:238

社区币:238

发贴数:104

注册:2011-02-01

体力值:100

状态:离线

查看医道同源的个人资料 发送短讯息给医道同源 把医道同源加入好友 搜索医道同源发表过的所有主题 搜索医道同源回复过的所有主题 发送电邮给医道同源 访问医道同源的主页 复制这个帖子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断章取义 回复这个帖子 No.1 

    我们一直在强调提高中医药院校学生的素质,但某些教师作为中医药后学的领路人,他们身上同样存在着中医教育西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王教授现象”应引起中医人警醒

  近来网络里流传着一篇文章《我负中医,中医负我》,署名为“王教授”。“王教授”自称是广西中医学院的一位教师,自认为学了一辈子“中医理论”,当了一辈子中医医生,教了30多年的“中医理论”,年近退休才弄懂“中医理论”是怎么回事。他希望留一个“时间囊”,把他的“真知灼见”留在世界上“任人评说”。

  中医误了“王教授”什么事

  “王教授”自称19岁进入中医学院,毕业后行医、留校任教,一步一步地晋升为“教授”,应该说该得的都得了。他的境遇,比起那些一辈子在农村、在基层,运用中医药理论、方法,为群众诊治疾病,排忧解难的基层中医,可以说好很多。

  比如像“王汤药”那样的基层中医,经济收入非常微薄,学术职称、生活待遇,都比不上“王教授”。更何况很多基层有一技之长的民间中医,到六七十岁了还一直“赤着脚当中医”。与“王教授”相比,他们似乎更应该抱怨中医药没有给与他们应得的名和利。可反倒是他们对中医一腔热情,大声疾呼捍卫中医。他们的口号是:“中医助我,我助中医!”

  一辈子没学懂中医理论

  “王教授”是个有心人,一进中医的校门,就爱问“为什么”。这是一个好习惯,也是很多求学者走过的道路。但是,他评价中医理论的标准,是西医的解剖实证。这就像一个足球爱好者,来学习篮球技术,但他不接受篮球的规则,脑子里总是用足球标准问“为什么”,上看下看,左看右看,都不顺眼。这样的人学习篮球,肯定不会成为一个好的篮球运动员。

  学习中医也是一样,如果脑子里总是装着西医的解剖,经常用细胞、细菌、化学分析、物理定量来学习中医,就好像用显微镜看天象,一辈子入不了中医的门。

  中医是一座座高山,而且由很多山峰所组成,不进行艰苦攀登,就无法领略各个山峰的美丽风光。《内经》的智慧,《伤寒论》的规则,金元四大家的高论,温病四大家的创新,都在各自的山峰上争奇斗艳,令人留连忘返。

  而“王教授”始终在山脚下转悠,听回来的人说说故事,听说某某划伤了,某某遇上了雷电,某某遭遇了洪水,他认为各个山峰都是险峰,时刻会吞噬人的生命。于是他一辈子没有上过山。所以,不懂中医理论的真谛,只不过在工作时跟着西医大夫学习了一些“现代医学知识”。

  读书不求甚解  自误误人

  “王教授”说:扁鹊、华佗等名医的记载都是不可信的,不合情理。写《伤寒论》的张仲景到底是“留神医药”的医生还是“余宿尚方术”、“精究方术”的方士?(见张仲景:《伤寒论序》)。

  扁鹊是第一位被记载于史册的医学家,司马迁进行过考证。当然,《史记·扁鹊传》中也保留了一些民间传说。只要认真考辨,就不难知道历史的真相。笔者曾通过考证,认为可以证明扁鹊生活于春秋末期,是有记载的第一位民间中医,能四诊合参,最擅长脉诊。各种记载出现的错误,是文献资料在历史流传过程之中传抄所致,扁鹊绝对不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他也不是活了400多年的神仙。司马迁没错,错的是不善于读书的后人。

  华佗的时代,战争不断,外伤破肚的战士不少,战伤救护是医生的天职,久而久之,探索开腹、疗病,也不是不可能。

  张仲景是医生还是术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伤寒杂病论》的确指引历代中医学家,诊治疾病、积累经验,挽救过无数患者的性命。

  分不清恶风与恶寒

  “王教授”进中医的门,可谓时间不短,但是始终都没有找着感觉,更提不上用中医药为人民大众治病救命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对付病人、应付学生。

  他说:当中医师遇上的多是些小伤、小病,一些大伤、大病、急危重症自己确实也处理不了,连病家也都知道中医没多大能耐而会主动去找西医,真要找上门来的也多是西医认为没什么病或者已经没什么办法的绝症了。

  中医的疗效虽有一些,但多侧重于症状的缓解,且多是个人直接经验的个案,不能举一反三,无法重复,疗效评价标准更是因人而异。情势紧急起来,人命关天,“传统”解决不了,只好求助于“现代”了,因而这“科班出身的中医”也就成了“三四流的西医”。

  当中医教师就更不容易了,且不说自圆己说,课堂上讲着讲着,有时连自己也失去信心。说真的,至今我仍无法讲清楚“恶风”与“恶寒”的区别,不都是患者发烧时出现“怕冷”的自我感觉嘛,还会起鸡皮疙瘩呢!

  这就是“王教授”对中医的体悟。他教了一辈子中医,连恶风与恶寒也分辨不清,看病没疗效,有事就借助于西医、西药,自认为就是一个“三四流的西医”,而且越依赖西医,中医的本事越得不到提高。自己掌握的中医技术逐渐“废用性萎缩”,坚硬的西医假肢代替了他本来的肢体,既走不快,更不能奔跑腾跳,他不从自身找原因,反而认为坚硬的假肢比本来的肉身好。

  “王教授”在心理上,已经对中医感到失望和厌倦,自然不会把心血花在钻研中医业务上,辨证论治的水平一直停留在刚入门的基础上。

  因此,在“王教授”的文章里,既有对余云岫的赞美,也有对中南大学“张教授”攻击中医的羡慕,他实际上已经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谈论中医。也许正因为如此,他长达数万言的网络文章,才取名《我负中医,中医负我》。

  “王教授”虽然辜负了中医的培养、中医给他的教育岗位、中医给他的最高职称,但他是一个缩影,在给整个中医界敲响警钟,让每一个中医人警醒、思考。

  链接

  王教授言论摘录

  ●记得到中医学院上第一堂中医课时,先生在黑板上大写了一个“信”字,并说学中医首先就得相信中医,不相信是学不好的。是“信则灵,不信则不灵”哦!私下里曾问过自己,这“科学”的殿堂里,科学怎么就不是促使人们去思考而是成了要人信仰、盲从了呢?

  ●在诊疗的过程中,对同一病人带教的中医老师各人的理、法、方、药完全不同。使人感到中医无论诊断或是治疗上都没有一个统一客观的标准,缺乏标准化的操作程序,有点随心所欲,如同“孩童辨日,如盘如汤”。相反,西医老师所教给的现代医学知识在这里一一得到验证。

  ●不管你学习怎样努力用功,治好了就是辨证辨对了,学好了中医,治不好就是辨证没辨对,没学好中医。有时,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干脆不辨了,胡乱开个“心水”方子也能治好。到底是自己治好的,还是病人自愈的,或是用西药的缘故,没能弄个清楚明白,落得个“行时医师”的美名,自己也感到十分困惑。年轻时确是心有不服,想找出个究竟。如今,随着年岁的增长,见得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不为怪了。兴许应了那句“医者,意也!”自己至今尚没搞清楚、弄明白的老话吧。

——————————

转播到腾讯微博 发表时间:2011-05-18 17:06:47  IP:已记录
医道同源


经验值:238

社区币:238

发贴数:104

注册:2011-02-01

体力值:100

状态:离线

查看医道同源的个人资料 发送短讯息给医道同源 把医道同源加入好友 搜索医道同源发表过的所有主题 搜索医道同源回复过的所有主题发送电邮给医道同源 访问医道同源的主页 复制这个帖子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断章取义 回复这个帖子 No.1 

我负中医中医负我

——摘录自《王教授博客》




    自己十九岁进中医学院,学了一辈子中医,当了一辈子中医生,教了三十多年中医,年近退休才慢慢读懂了中医,弄清楚了“中医理论”是怎么回事。早先只是困惑,感觉并不十分强烈,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实践的磨练,阅历的积淀,这种感受就越加分明,更加深刻了。在“和讯网”上,既给“中医理论”,也给自己留下个“时间囊”。知我罪我,任人评说。其实,我只不过是那直说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小孩罢了!



    自己也跟学生们说过,大家不必介意,时下找到你看病的多是些慢性病病人,即便是急性病也是西医看过了大半截,让你去做些调理调理治治病尾罢了。只要心中有数,懂得进退,充分了解药物的毒副作用,凭你那“感觉”加“类比”的悟性,取“四象”而“比类”推理一番,“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开点清淡无毒的中药,不妨大胆去试试,心诚则灵哦。说不准哪一天,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功成名就,您也能挂上“名中医”、“名老中医”的金字牌匾,何况人家没看过几个病人的,包装一下,不照样当上了“著名中医专家”、“全国名老中医”!



    以往所犯下的错误有二:

    一是“孩童辩日,如盘如汤”。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世上,同一人,同一物,同一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与态度,没个科学的准绳。把中医这门古老的自然哲学当作自然科学来读,以为只要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学习和研究事物,所学习和研究的事物、对象就是科学。将人类认识过程的一致性与不同历史阶段、不同个体“认知世界”的内容和标准的差异性混为一谈;否认个体的“认知世界”与真实的“客观世界”存在着差距。当从中无法获得科学的证据和结论时,其实,已经明示了什么。有人揣着明白装糊涂;有人失去良知弄虚作假;有人弃而逃避不敢面对;有人将自己的“个人感觉”、“自我实践”、“直接经验”等等由于受时间、地点以及各种主客观条件所制约的所谓个体“认知世界”与真实的“客观世界”等量齐观,混淆了认识论的基础,甚至不惜怀疑科学理性的普世价值,为自己和利益集团而另立“科学”范式。

    二是“夫医者以愈为职……苟治之有效,无异于得鱼兔,安问其筌与蹄为”。抱着一种但求捕得鱼兔不必问其捕捉工具,只要有疗效就没必要问其理论是否合理的实用主义态度。对中医疗效的判定有失偏颇,以致误读误判!以为中医用药在先,病愈在后就是中医的疗效。对中医的疗效缺乏深入细致全面正确的分析,缺乏科学实验和循证医学的方法,完全忽视了人体本身、致病因素、疾病乃至医生、药物等等诸缘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这不能不说是“中医理论”所遗留下来的历史缺陷与无奈。


    好心的朋友们都建议我将近年来所感所发的愽文一并整理付梓成书,但我却认为让她留在网上更为妥当,因为书本印数有限可以焚掉,网络无边不可泯灭!就让她作为一个“中医理论”的“时间囊”,永远留置给后人。也作为自己的“时间囊”:五年、十年……五十年或百年之前,一位学过中医的老头子,对他自己所学习和从事过的专业曾经留下这么些言语。知我罪我,任人评说!

——————————

转播到腾讯微博 发表时间:2011-05-18 17:09:28  IP:已记录
医道同源


经验值:238

社区币:238

发贴数:104

注册:2011-02-01

体力值:100

状态:离线

查看医道同源的个人资料 发送短讯息给医道同源 把医道同源加入好友 搜索医道同源发表过的所有主题 搜索医道同源回复过的所有主题发送电邮给医道同源 访问医道同源的主页 复制这个帖子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断章取义 回复这个帖子 No.1 

中医之现状

   选择这样的题目纯属无奈之举,因为,目前中医面临的处境确实如此,“内忧外患”让人不得不为之担心,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教育方面:

一个事业的成败与否,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在于从事这一事业的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业人员就像一个大厦的基石,大厦是否坚固,牢不可摧,从业人员素质的优劣起决定性作用,现在,就分析一下目前中医教育事业的现状。以五年制本科教育为例:
五年制本科教育,在校学习时间为四年,临床实习一年。在校学习的四年时间中,每年52周,其中,寒暑假约10—12周,每年2个学期,每个学期授课为18周,复习考试2周,每周5天。
四年授课的时间=5天×18周×8学期=720天
这是在每天上、下午都有课的前提下是720天。实际上每周至少有2—3个下午没有安排授课,而是安排学生自习。在这段有限的时间内,安排的教学内容大致可分为:
公共课﹙含体育、×概论、×论、法律法规、医德医风教育、外语等﹚,西医课程﹙含基础和临床﹚以及中医课程﹙含基础、经典著作、临床各科﹚,共计三部分,授课时间基本相等。
每部分的授课时间=720天÷3=240天
剩下的业余时间用于生活,如解决个人问题,给同学过生日等等,时间安排的很紧张。假设该同学很努力学习,时间抓得很紧,由于要求外语要达到×级,才能拿到学位证,所以,大量的业余时间要用来背外语单词。试问:有几个人在背诵《药性赋》《脉诀》《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以及中医的经典著作等……?
另一个方面就是教师的素质:学生要学好,首先教师要教好。现在对教师授课水平的管理形同虚设,尽管有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但是很少执行,如统一教案,统一备课,定期检查,相互听课,好像也在进行,所有的活动进行完毕,结果不了了之。对青年教师走上讲台前,试讲一次就算通过,以后走上讲台讲得内容如何没人过问,只要普通话过关﹙有些教师的普通话还不如不说﹚,教学水平再差,学生不提意见就一直讲下去。中医的基础课程基本或者说尚能做到中医化,待到学习临床课的时候,中、西内容两掺。消渴基本上按糖尿病讲述,眩晕被讲成高血压等。某味药物,某个处方具有降糖、降脂、降血压的作用,某些药物或穴位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等等,不一而足。中医的辨证施治早已抛向九霄云外。至于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有什么感觉,没有人过问。现今又倡导多媒体教学,更省去了教师板书的劳顿,鼠标轻点即过,待下课铃声响起,学生大梦初醒,又全身心地投入到欢乐之中。呜呼哀哉!四年过去了。
试想:整个中医课程用240天的时间,用如此的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中医人才能是什么样的水平。待到了临床实习阶段,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到大城市、大医院实习。大医院科室多,每个科室待上月余,一个老师周围带有数名学生,实习一年没有轮上抄方的大有人在,对教师的提问,一问三不知,动手能力极差。五年后就毕业,培养出来的中医后备力量质量如何?可想而知。毕业后有下列去向:
学习水平差者,自知技不如人,改行,另谋职业去了。人各有志,为了生存,无可厚非。
学习一般者,再改行从新学起又不舍得,继续学习,投师无门,只能选择从医。加之如今的就业现状,正规医院进不去,筹措资金开一个小门诊﹙有无证照另当别论﹚。由于在校学习时,基础不牢固,中医没学会,西医相当于中专水平﹙也是240天﹚,无可奈何地靠卖药、打针输液艰难地为维持生计。因不安于现状,穷则思变,针对某种疾病,省去了辨证环节,直接找几个处方胡乱拼凑,不知疗效如何,为保险起见,加入些西药,又怕别人认出,粉碎后装入胶囊,由于该药物没有批号,这就有了中医是卖假药“骗子”的说法。
学习好的踏上了“考研”之路,期望着有朝一日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换来美好的前程。又有谁知,这竟又是一条不归之路。因为,读研期间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专业课,而是学习如何搞“科研”。

二、 科研方面:

现如今的科研模式,正日益“蚕食”着中医,将中医肢解的支离破碎,整体观和辩证施治已经荡然无存。对中医要努力挖掘、整理提高的工作没人去做,取而代之的是日复一日的动物实验,对数字的统计学处理等等,要求中医科研必须现代化、标准化、国际化,否则,很难立题。为此,很多学者不得不模仿所谓现代医学的科研模式,研究观察某些药物(穴位)对机体中的诸如血压、呼吸、脉搏、体温、血糖、血脂、血细胞、酶类、蛋白、血小板……的影响等。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员,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精力和时间,研究观察的指标越做越细,庄子曾经说过:"一尺之棰 日取其半 万世不竭"。从分子到原子,再到质子、中子、然后是夸克……等等,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是无限可分,课题永远也是做不完的。但是,由于无限的划分,人体结构越分越细小,距离中医的整体观也越来越远。这难道就是中医未来的现代化吗?
例如:经过研究发现,某些药物具有降低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可对抗血栓的形成,在临床上就用来防治血栓所致疾病,并且用中医理论加以注解,认为该药具有活血祛风通络等作用,这实际上是偷换了概念。不能错误地认为,用中草药治疗疾病的一定是中医,这只能说明,研究者是运用现代医学的科研模式,在中草药中找到了降低血小板凝集作用的药物,属于运用植物药防治血栓病而不是化学药物,如果用拉丁文书写该中药的名称,你还能认为它是中药吗?将此药用于“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一旦疗效不明显就被斥之为“中医骗子”,这真是冤枉到了极点。这实际上就是中医在替别人背黑锅。
中医灵活的辨证施治正在被规范化、国际化取代。仿佛只有改革才是进步,只要不再用砂锅煎煮中药就是“剂型改革”,就是中医的现代化。不再讲究先下后下、旺火文火、顿服频服、冲服炀化、姜枣为引等,分别制成浓缩丸剂、软胶囊、口服液、甚至制作成冲剂,服用更加方便,至于效果如何,肯定是通过“科学研究”与煎剂相比较经过统计学处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科研就宣告成功。什么时候将中医药改得就像当今的日本,取消饮片,把中药按原方的药味、剂量不变,都制成中成药,使原本随机应变的辨证施治失去了灵活性,变得僵化起来,这难道就是人们期待的规范化?关于中医的现代化、国际化、规范化还有很多可列举的事例,再写下去,可能就会涉及到了某些人和事,惹来不必要的麻烦,点到为止。像这样的“科研”是中医的进步还是倒退,让后人去评说吧。

三、 医疗方面:

现代的医疗管理全面模仿西医的管理模式,越是大的、有规模的中医院表现的越突出。
分科越来越细,中医的整体观得不到体现。在当今的中医院,病人如果不具备简单的医学知识,简直不知道挂号要挂哪一科,将一个内科分为呼吸科、肝胆病科、脾胃病科、心血管科、周围血管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泌尿科、肛肠科等等。或许有人会说,分科越细,有利于医生对某种疾病的深入研究,临床应用更得心应手,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讲,长期的“深入研究”更招致知识面越来越窄,距离中医的整体观会越来越远。逐渐地、不自觉地就养成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习惯。中医的整体观早已荡然无存,推拿科治病也非常注重“局部解剖”。目前,只有在针灸科还知道“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但是,又凭借无菌化操作的理由,制约你的发展,受影响最大的就是针灸以及中医外科。针刺前,要求7步洗手法清洗双手,局部消毒做到一穴一针一棉签,进针时手指不得触及针身,短针还可以刺入,如果是长针进针只好用消毒的棉球夹持针身。有些针灸治法的针具由于无法高压消毒而在临床不能使用。如对穴位贴敷疗法,就有人质问,“你们的药消毒了吗”?本身就是“发泡疗法”,由于穴位贴敷药物后的刺激使局部起泡,就被人指责为“这是对药物过敏”。由于人们的无知,类似这些针灸疗法在无菌操作的大棒打压下,等于被消灭了。中医外科的外用中药由于达不到灭菌消毒的要求,很多在临床不得使用。疮疡疔疖溃破后,创面局部有脓才能长肉,如果创面彻底严格消毒达到无菌化,干燥的疮面还能长肉吗?中国有几千年的发展史,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有多少治疗金疮的临床经验,那时候是如何消毒灭菌?为什么没有人对此去进行挖掘、整理?
医院越大,设备越全,传统的辨证施治早已不用,就诊时先做各项检查,如彩超、核磁共振等,花钱越来越多,疗效越来越差。发热,先简单做一个血常规检查,根据白血球计数以及分类,在中草药中选用具有抗菌或抗病毒作用的药物。除此之外,补充大量的液体,加入双黄连、清开灵或用西药等等。这哪里是中医院?究其根源,是技不如人?还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或是管理体制不能与之相适应?只有天知、地知、自己知道,凭良心办事,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由于教学、科研、医疗等方面的种种原因,中医的医疗水平正在下滑,在上古,医生分为三等,“上工十全九,下工十全六,中工十全七、八”。就目前中医的总体水平,平心而论,单纯运用中医技法,能达到“十全六”的下工水平以上的能有几人?
早在若干年前就充分的认识到,“中医后继乏人,后继乏术”。到目前为止,这一现状仍然没有改变。究其关键,原因就出在中医的人才培养上,要想成就一个事业,人是关键的关键。不严把教育质量关,一味地扩大招生规模,培养出来的人才还是不能真正地起到缓解“乏人、乏术”的作用。在教育上,“师傅带徒弟”不是唯一的方法,我们有成功的事例,如早在五、六十年代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教学质量很高,他们没有或很少开设外语等与中医无关的课程,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中医的经典。他们有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牢固的专业思想,毕业后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虽然这些前辈如今都已经退休,但他们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仍然坚持门诊,在他们面前又有谁人在说“中医不科学”。
今后,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中医理论,提高学习技能,是否可以开设一些古汉语、《周易》、天文、地理等课程。我国是礼仪之邦,学习一些中、外礼仪,“有朋自远方来”以礼相待,比费力地学习外语强似百倍。学了外语,丢了国语是最大的悲哀!试问,国外对待我国赴海外学习的留学生也能用汉语教学吗?
在科研方面,中医理论还有不尽完善的地方,对中医药宝库,不是已经挖掘殆尽,而是需要进一步挖掘、整理、提高。如:公元624年,唐代在西安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在医学部内设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其中,“咒禁科”因动口念咒治疗疾病,已被当作“封建迷信”而遭到追杀,反观现代科学倡导的“心理医生”,也是动口给人治病,他就成了“科学”的代表,这就有些太不公平了。在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上策”,这是临床医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由于其理论“高深莫测”,因为人们的“不了解”而当作“糟粕”被人们“遗弃”。试想,一个“巫医”给人治病,假如治一个死一个,或者,一个也治不好,还有谁再找他治病。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就说明了他有一定的道理,是有生命力的。还有很多疾病通过自身对气的修炼,不服药也能痊愈,对此我们还不能做出完美合理的解释,我们不管对任何事物,不能由于自身的“不了解”、“不懂得”就一概认为是“不科学”的。别忘了,“科学”一词才有几百年的历史。而伟大的祖国医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此帖子已被 医道同源 在 2011-5-18 18:40:24 编辑过]

——————————

转播到腾讯微博 发表时间:2011-05-18 17:13:26  IP:已记录
本主题共有 1 页 [ 1 ] 收藏帖子 | 取消收藏 | 返回页首 

Powered by BBSxp /Licence © 1998-2005
Script Execution Time:0ms
晋ICP备0750016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