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病友之家心灵倾诉站 → 养生专家与养生乱象/转

发表一个新主题 回复帖子您是本帖第 784 个阅读者  浏览上一篇主题 刷新本主题 浏览下一篇主题
 主题养生专家与养生乱象/转 适合打印机打印的版本  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此页面  添加加到IE收藏夹  报告本帖 
悟极之道


经验值:31

社区币:31

发贴数:21

注册:2009-04-25

体力值:93

状态:离线

查看悟极之道的个人资料 发送短讯息给悟极之道 把悟极之道加入好友 搜索悟极之道发表过的所有主题 搜索悟极之道回复过的所有主题 发送电邮给悟极之道 访问悟极之道的主页 复制这个帖子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断章取义 回复这个帖子 No.1 

    近几年,发现老妈这个年纪的人看两种读物,除了《知音》、《故事会》,又多了一种《不生病的智慧》,《把吃进去的病吃出去》此类“食疗大师”宝典。

  食疗嘛,享受享受美食就能治病,谁不愿意?有一天,妈妈神秘兮兮的和我说,“陈姨给他儿子生吃泥鳅呢,她也让我吃,我有点害怕。据说生泥鳅对身体特别好。”过两天回家,发现水管上吊着一个装水的塑料袋,几条小泥鳅在里面游来游去,妈说,“陈姨送我的。。。”泥鳅被剁了头,身体还扭来扭去,我。。我好怕。妈还找来书给我看,我一翻,开篇就是“泥鳅为我们的健康开路,作者“健康教母”马悦凌,原文是这么说的“我以前身体不好,吃补的东西就上火。有一位老中医教给我一个偏方——吃生泥鳅。我就上街买了泥鳅,吃后感觉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连吃了两天,感觉胆囊部位挺舒服,总共就吃了三条生泥鳅,慢慢地就觉得我怎么就没火了,吃什么东西下去都那么温和了,这不上火,我的食疗全派上用场了,所有温补的食物都敢大量吃。几年下来,感觉整个人从未有过的轻快,肩颈坚硬的肌肉明显变软了,腰腿的疼痛也已很少发了,整个人的气色、精神状态一下子全变了。最重要的是我感到自己的内心在发生着变化,有一股力量正在慢慢生长,在扩展我的心胸,在激发着我,而且头脑变得敏捷,各种大胆,新奇的念头不断地往外冒,各种各样的信息都慢慢融会贯通起来了。食疗改变了体质,而体质又改变了性格,而性格又改变了命运,当吃的东西寒冷就会发现人明显变得气血不足,心情不好,胆小易惊。”摘自《健康教母》马悦凌《不生病的智慧》。

  看了这段文字,我觉得自己工作精力不足,就是因为没吃泥鳅。也为古代的皇帝可惜,为什么不知道这个秘方呢,吃了泥鳅万事大吉包治百病的。著名的反中医学者方舟子研究过,皇帝有御医,寿命不比一般人长,看来是不知道这个秘方。今天我告诉妈,张悟本根本不是什么专家哦,被人曝光了,你也别信健康教母什么了!妈半信半疑,但吃泥鳅总归不会了。

  食疗大师为什么能流行?有人说,民众的辨别能力太弱了。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电视台、畅销书铺天盖地而来,张悟本是被堂堂湖南卫视推荐的,按说媒体是一道把关人,既然电视台都通过了,大家看看无妨啊。

  一方面,媒体铺天盖地,另一方面,说到民众常识性认知的缺失,不得不说到中医以及中医思维。不否认中医能治病,不过西医也还用草药呢。例如,最近我在美容院,小姑娘总是给我推荐一个项目,经络养生,通过按摩你的经络,让你容颜焕发,身体健康。我说,经络到底是什么呢,没人能回答,只说,是人体的气血,是中医的精髓。其实,正如一位临床医生所指出的,用简单的推理就可以否定这个神秘的经络系统的存在。外科医生在做手术时必须清楚地知道每一个局部、每一个层次的神经解剖和血管解剖,如果误伤了神经、血管,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却没有一个外科医生下刀时需要了解经络,不必担心他的刀会割断经络、会刺伤穴位。而针灸,现在的科学研究已经证明,针灸起作用是由于针刺激神经系统,在人体内产生了能够起麻醉作用的一种物质,而并非是经络气血等起作用。我们这种神秘的传统很久了,人们自然而然觉得,有些神秘的东西和原理可以包治百病——诸如泥鳅。

  其次,这是一个“一人患病全家致贫,重病拖垮中产家庭”的年代,医保、社保不那么完善,身为独立个体的百姓总有一种自我救赎式的挣扎。在这种情况下,食疗真是适时而生啊,不多花钱还能治病,谁不想试试呢?食疗一下子治不好病,但也不会显出啥坏处,张悟本说一天吃5斤绿豆对身体好,就是吃10斤,只要能吃得下,也不会绿豆中毒吧?于是,就算求个心理安慰吧,我们一起来食疗吧。
“厨房就是你家药房”,“隔壁菜市场就是最好的医院”……几乎在一夜之间,这样的食疗养生理念大行其道。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大爷大妈结伴出动,买得大蒜断货,黑豆比肉还贵。这不,生吃泥鳅,吃得住院。养生节目很泛滥,养生书籍很泛滥,养生专家自然也跟着泛滥。养生有益身体健康,如果是真专家,老百姓也会是受益者,如果养生专家是“冒牌货”,只是忽悠老百姓的钱,那就绝对不能允许。然而,谁来鉴别这些所谓的“养生专家”?遗憾的是,目前这些养生专家似乎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之中。本报从今天起陆续推出《全民养生乱象调查》系列报道,力图为您揭开“养生”真相。
    “花几块钱来买吃的,花几千元来医,真是冤!”昨日下午1时许,市民张女士坐在省医院病床上,有些感慨。一个月前,她花四五元买了3条泥鳅,与丈夫一起想通过“生吃泥鳅”达到养生的效果,哪想到,如今,两人却住进了医院。
    一次偶然

    对养生节目产生兴趣
    4月初的一天,张女士看到了湖南卫视《百科全说》栏目。节目中,一名温文尔雅的中年女性大谈养生之道,这名中年女性叫马悦凌,是一名“养生专家”。“这个女的讲得有道理,你也来看看嘛。”张女士越听越有兴趣,兴奋地跟丈夫摆谈起来。渐渐地,马悦凌的养生理念也得到了丈夫的认可。“她讲得这么好,干脆去买本她的书,慢慢看!”于是他们到书店买了一本马悦凌撰写的《不生病的智慧》。“这下可以好好研究养生了。”拿到新书后,张女士随身携带,只要一有空闲,她就拿出来翻翻。不到半个月,一本2厘米厚的新书,她就翻了好几遍。
    按书提示
    买了3条泥鳅来生吃
    “咦?生吃泥鳅可以去虚火。”书中,一篇题为《泥鳅为我们健康开路》的文章引起了她的注意。马悦凌在文章中列举了好几个例子,说吃生泥鳅去虚火后,再采取进补的方式,吸收会好一些。“正好,我火气比较重,要不试试这方法?”4月底,张女士专程跑到菜市买了3条泥鳅,花了四五元。回家后,张女士将3条泥鳅洗净,去头去尾,清除内脏,剁碎。
    生泥鳅有腥味,起初丈夫有些不情愿吃,张女士还对其进行了一番劝说。于是,两人就着一大杯白开水,用小勺子将生泥鳅一点点吃了下去。
  生吃之后
    没“寒凉” 反倒“发烧”
    “咋没有寒凉的感觉呢?怎么跟书中写的不一样呢?”泥鳅下肚后,张女士和丈夫没有任何感觉。当时,张女士也没在意,一直等着“寒凉”。哪知,她和丈夫却等来了“发烧”、“肩膀酸痛”等症状。
    5月4日,丈夫发烧了。她赶紧找来感冒药、退烧药给丈夫服下。可第二天,张女士自己也发烧了,两人到医院开了一些感冒药。奇怪的是,两人吃了药后情况并未好转,一直还发烧,并且出现全身酸痛。12天后,两人不得不再次来到医院做全身检查。“你们是不是吃过生泥鳅?”医院门诊感染科杨主任问了一句。“就是,我们吃了。”“赶紧住院!”杨主任说,医院之前已经接收了几名与他们相同病状的人,都是吃了生泥鳅。
    这时,两人才感觉事情有些严重了。在医生的指导下,他们到四川省疾控中心进行了寄生虫检查。结果出来了,呈阳性,他们体内都含有寄生虫。此外,通过腹部增强型CT检查,张女士丈夫的肝脏还发现有阴影。
    这一结果,让张女士和丈夫后悔莫及。“我们已经出事了,只希望其他人千万不要再吃生泥鳅了。”昨日,张女士和丈夫感慨道。
    目前,采取保肝、防虫措施后,他们的病情已经稳定下来。
    无独有偶
    吃一年生泥鳅 这次遭了
    “听医生说,我好像是第9个因生吃泥鳅生病的人。”昨日,在张女士的介绍下,记者在旁边的一间病房内,见到了相同病例的陈阿姨。“生吃泥鳅,害人不浅呀。”陈阿姨说,去年7月,儿子买了一本《不生病的智慧》,作者是马悦凌。陈阿姨也看了《泥鳅为我们健康开路》一文。
    随后,她和丈夫也开始生吃泥鳅。近一年以来,她和丈夫生吃了七八次泥鳅。“我老公寒湿重,书上说,生吃泥鳅有用,我就买了给他吃,顺带我也吃点。”陈阿姨说,今年5月1日,朋友从龙泉给她带了4条土泥鳅,她像往常一样,弄好后,与丈夫、儿子一起生吃。
    5月13日,丈夫出现发烧、发冷、全身打抖、肌肉酸痛等症状。第二天,陈阿姨也出现了相同症状,吃了药后不见效果。
    为了驱寒,陈阿姨自己熬了姜汤水喝,不料,喝完后居然流鼻血。
    经医院检查,两人体内含有寄生虫。这时,他们才意识到生吃泥鳅的后果。“我儿子在外地,我已经电话通知他周末回来做检查,希望他没事。”陈阿姨说,她的几名亲戚都在生吃泥鳅,她已经打电话通知他们了。“千万不要再生吃泥鳅了。”(记者 胡莉 刁明康) 
   医院接诊
    省疾控中心:接收100多个生吃泥鳅患者
    “到现在为止,估计有100多人了。”昨日下午,省疾控中心预防医学门诊部副主任医师李彦说,从去年年初开始,陆续有市民前来做寄生虫检查。“他们都是吃了生泥鳅,体内都检查出含有寄生虫。”李彦说,这些市民反映,他们是看了由马悦凌撰写的《不生病的智慧》后,才开始生吃泥鳅“养生”的。“刚开始有这种病人,我们都做了登记,后来人太多了,就没有登记了。”李彦说,她从医16年来,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生吃泥鳅而染上寄生虫的病人。
    李彦说,鱼、虾、蟹等属于浅水动物,体内含有线虫、吸虫类寄生虫。必须煮熟了吃,半生的或者生吃,都有可能感染寄生虫。
  市二医院:因“养生”而住院有好些人
    除了省医院、省疾控中心接收过此类病人外,成都的其他医院情况如何呢?成都市二医院肠胃科负责人表示,去年该科室便接收了好几位因为“养生”而住院的病人。“当时问病人吃了什么,病人回答,是看了养生方面的书,吃了生肉造成的肚子疼。”该负责人表示,为此,医生还专门给几位病人讲解了吃生食的坏处,并劝病人在依照养生书进食前,最好咨询一下医生,以免吃坏肠胃或者因此患上其他疾病。
  ★相关链接
    “健康教母”马悦凌《不生病的智慧》被质疑
    马悦凌,原名马秋红,1963年出生,以多年的亲身实践为代价,独创食疗、经络疗法,受众极广,研究民间中医治病、保健方法近20年,已经出版畅销著作《不生病的智慧》、《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医生》、《温度决定生老病死》三本著作。《不生病的智慧》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优秀健康图书”。被誉为“健康教母”的马悦凌说,99%的病都可以通过正确的食疗、保暖祛寒湿及疏通经络后治好。
    但也有中医界人士认为其出版的三本书中谬误极多,甚至连中医的基本概念都不懂。其出版的《不生病的智慧》等书籍,被部分网友称为“是把大众杂志上的科普文章、中专级别的中西医教材、一些医学杂志文章、医药广告小报,再加上自己的胡思乱想拼凑在一起的产物。” (四川新闻网)

[此帖子已被 悟极之道 在 2011-5-17 0:28:25 编辑过]

——————————

转播到腾讯微博 发表时间:2011-05-17 00:26:11  IP:已记录
悟极之道


经验值:31

社区币:31

发贴数:21

注册:2009-04-25

体力值:93

状态:离线

查看悟极之道的个人资料 发送短讯息给悟极之道 把悟极之道加入好友 搜索悟极之道发表过的所有主题 搜索悟极之道回复过的所有主题发送电邮给悟极之道 访问悟极之道的主页 复制这个帖子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断章取义 回复这个帖子 No.1 

收集了十年养生知识的韩先生,没想到却因为吃错东西而“养”出肝硬化。仍在住院的他感叹:“防不胜防啊,定期体检很有必要。”

韩先生的主治医生韩捷说,现在市面上养生保健图书很受欢迎,市民注重养生保健是好事,但如果把保健与医疗混为一谈,就有问题了。

“在门诊上经常遇到这种很注重养生,却‘养’出毛病的患者”。

【个案】错误养生法,“养”出肝硬化

在医院见到韩先生时,他还在翻看一本养生保健杂志。60岁的韩先生说,一上年纪就喜欢看养生杂志,总想着求医不如求己。

6年前体检时,韩先生得知自己有脂肪肝。周围人告诉他,这种病很常见,只要保养得好,注意饮食就行了。此后,他就从饮食开始调整。两年前,他又被测出血糖高,他又按糖尿病的食谱改变饮食。

韩先生说,脂肪肝并没有引起什么不舒服,他只是照书上说的养生小常识,经常吃一些炸焦的食物。“犯病前一天,老伴给我炸了我喜欢吃的泥鳅。结果,第二天就便血了。”“他这是由肝硬化引起的胃底静脉曲张。”他的主治医生韩捷博士说,这种疾病最忌讳吃硬的东西,会把胃壁刮伤。

这让老先生感叹:“养生也不能忘定期体检呀!”

【现象】市民喜欢“求医不如求己”

“门诊上经常碰到这样的病人。”韩捷说,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家里备有各种各样的保健书,遇到一些小毛病,看书能解决的就不上医院了。

据了解,自从《人体使用手册》走红后,市场上出现了很多类似的保健图书,而且销量都非常好。

某书店一工作人员称,前些年,这类图书在二楼只有几个书架而已,如今已占据整个二楼的“半壁江山”。

不只是大书店,就连一些小书店里,养生书籍也都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原因】归根结底还是“看病贵”

说起这类图书的畅销,经分析,归根结底还是看病费用比较高。“一些人会想,既然看病太贵,就找一些方法预防,让自己不得病”。此外,现在一些饮食、外部环境确实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因素,所以也会让人们更关注保健。

当然,养生保健类图书的热卖,跟内容通俗易懂不无关系。

但有的健康类书籍存在着语言夸大的情况,而有一些内容也明显没有科学依据。

【医生】保健图书只能作参考

“注重养生保健是好事,如果生病后对照图书自己治,就有问题了。大部分比较畅销的图书,还是有科学依据的。但这些书大多是强调预防疾病和病后调理。如果真有疾病,还是要看医生。”韩捷说。“同种病症也许病因并不相同。”韩捷说,中医讲究辨证,有的保健书上也会有一些偏方,但那个方子也许只针对某一群人比较适合,对另外一群体质不同的人也许并不管用,还可能出现反作用。

[此帖子已被 悟极之道 在 2011-5-17 0:29:12 编辑过]

——————————

转播到腾讯微博 发表时间:2011-05-17 00:27:14  IP:已记录
悟极之道


经验值:31

社区币:31

发贴数:21

注册:2009-04-25

体力值:93

状态:离线

查看悟极之道的个人资料 发送短讯息给悟极之道 把悟极之道加入好友 搜索悟极之道发表过的所有主题 搜索悟极之道回复过的所有主题发送电邮给悟极之道 访问悟极之道的主页 复制这个帖子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断章取义 回复这个帖子 No.1 

“养生专家”被媒体揭露身份造假,其著作中的很多观点也受到诟病。随着养生热不断升温,电视上的“养生专家”层出不穷,各类养生图书畅销不衰,但不少观点违背常识,颠覆传统,引发了公众和医学专家质疑。
    鉴于台湾林光常和天津刘太医等人的前车之鉴,本版将推出“养生热的冷思考”系列报道,以期揭开所谓“养生专家”的商业炒作真相,引导公众增强健康素养,理性看待养生热潮。

    ——编者

    全民追捧养生 专家堪比明星

        图书电视争先恐后,合力掀起养生热潮

    有网友说,现在是养生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果你不懂得食物颜色搭配,不知道足三里穴位在哪,没听说过阴阳五行,那你肯定是不看书、不看报、不看电视、不上网的非现代人,属于“稀有动物”。

    在图书销售榜上,养生类图书已连续几年占据前十名的多个席位。最近,《求医不如求己》、《手到病自除》、《从头到脚说健康》等均出系列版本,销售依然火爆。据了解,养生类图书已出版上万种。

    养生类电视节目也很红火,央视、北京、天津、深圳、山东、湖南、辽宁、广东、陕西等电视台均有养生栏目,有的台甚至在好几个频道都播出。就连娱乐为主的湖南卫视也开辟了“百科全说”,邀请著名人士谈养生。

    在电视上露过脸的专家身价倍增,每天预约挂号的电话不断,他们开始忙出书、忙访谈、忙讲座,其曝光率堪比明星。记者试图预约《黄帝内经使用手册》作者武国忠的出诊号,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需要提前一个月预约,挂号费是500元。记者又打电话预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作者张悟本的出诊号,得到的答复是:如果不着急,可以挂2000元的号,但是已排到9月份;如果想快点看的话,可以办理12000元的会员卡,享受一年的会员服务,并且过两天就能看上。



怪论频频现身 众人不知信谁



        专家观点互相“打架”,一个比一个耸人听闻

    这些养生书籍说了什么?真的都有效吗?这些作者真的都是中医吗?记者细细研读了几本较红火的书籍,分别是《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不生病的智慧》、《这样吃最健康》(台湾作者)、《病从寒中来》(日本作者),把几个说法进行了一番比较——

    早餐应不应该吃?大部分养生书籍都认为必须吃早饭,而且一定要吃得丰富些;《病从寒中来》却认为勉强吃下早餐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还可能引起消化不良、痢疾、呕吐等。

    蔬菜水果可不可以多吃?《病从寒中来》认为生蔬菜有让身体变冷的作用,所以不要多吃,如果吃的话要放上能使体温上升的盐加以中和;《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认为多吃些生拌菜一类的素食,可以把肝火降下来,让身体达到一个平衡;《这样吃最健康》认为蔬果属碱性食物,可多吃。

    大蒜可不可以多吃?《不生病的智慧》认为,大蒜能治很多医院治不了的病;《这样吃最健康》认为大蒜是惰性食物,会使我们经常生病。

    补肾效果最好的是什么?《不生病的智慧》提供的是海虾,《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提供的是黑豆……



    在各种养生书里,说法千奇百怪,一个比一个耸人听闻。有些方子列出了一些前提条件,有些方子则没有;有些说法提供了一些依据,有些则找不到。很多老百姓看了之后很迷惑,不知道究竟该相信谁。

        权威专家评论了一些书中提的养生方法:

    《不生病的智慧》一书介绍了吃生泥鳅的食疗功效,作者说她买了几条生泥鳅,去头和内脏,用清水洗干净后剁碎后吃下。吃完后体质变好了,从病病歪歪变得有力量。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高思华教授指出,中医确实把泥鳅作为一味药,有保肝、活血的作用,但应该做熟了再吃或经过炮制后使用。泥鳅生长在淡水下的淤泥之中,现在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生吃泥鳅难免把诸多致病微生物及有害物质吃下去,搞不好不仅治不好病,反而容易吃出新的疾病来。

    还有一本养生书提到,高血压病人男每天吃4000毫克、女每天吃3000毫克的钙。高思华认为,微量元素的补充应因人而异,对于缺钙的人应该补钙,不缺钙的人就不能补钙,缺钙的多少也因人而异,所以补钙时也不能统一定量。补得太多或太少都会有问题;对于一些绝对的说法,如绿豆一次吃半斤、大蒜能治很多病等,他认为,食物都是有一定的性味的,吃多了都不合适。某些东西是在防病治病方面具有一定的功效,但不可能包治百病。

    50多岁的北京市民王女士听了某专家养生讲座后,买了很多绿豆煮水喝,没想到喝了一个星期后腰疼得不得了,赶紧停了。像王女士这样盲目听信偏方治病的人,不在少数。



百姓追求速成 媒体追求娱乐



    商业炒作误导公众,专家身份让人怀疑

    什么是养生?国医大师张灿玾认为,养生的关键在于将其融入生活、工作、学习各个方面,不能专门为了养生而养生。换句话说,既是“无养生”,又是“随处养生”,这主要体现在一种生活态度与习惯上。也就是说,养生方法是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并没有一种单纯的方子或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

    然而,这种符合医学规律的养生观念并不易被人接受。在北京一家媒体工作的姜女士,近日向亲戚朋友索求一种最简明的养生方法,她要求这种方法必须在2分钟内让她学会如何养生。如今,捷径养生法或速成养生法,在“80后”的年轻人中相当流行,他们希望有一种毫不费力、一劳永逸的养生方法。

    于是,为了迎合这种心理需求,各类养生书籍、讲座如雨后春笋。老百姓的狂热、媒体的追捧、出版社的趋利,让养生热逐渐走向商业化。

    最典型的例子是主打“快乐中国”的湖南卫视。该电视台以年轻人为主要观众,也开始做养生类节目。在节目里,养生专家插科打诨,以轻松调侃的形式谈养生,整个节目很娱乐,收视率也很高。然而,这些专家谈的内容是否真的科学,并不在节目考虑之列。

    这些所谓的“专家”身份是否属实?记者发现,内容可信度比较高的,往往是系统学习了中医并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专家。让人怀疑的是那些号称“世家”、“太医”的人,他们靠虚构的“头衔”唬人,欺骗不明真相的百姓。

    高思华认为,大家愈来愈重视健康的维护,愈来愈重视疾病的预防,这是非常好的趋势;媒体推行健康讲座,满足百姓需求,更是做了好事。中医在养生防病维护健康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许多的方法,应该加以推广。但他呼吁,一定要让有水平、有资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医专家来做中医的科普工作,大众不具备鉴别某些知识真伪的能力,这就需要电视台、出版社等大众媒体把好关。应建立专家资质审查机制和讲座内容及出版内容的审查机制,为大众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科普知识, 以免误导百姓。【来源:人民日报】


[此帖子已被 悟极之道 在 2011-5-17 0:30:45 编辑过]

——————————

转播到腾讯微博 发表时间:2011-05-17 00:27:34  IP:已记录
本主题共有 1 页 [ 1 ] 收藏帖子 | 取消收藏 | 返回页首 

Powered by BBSxp /Licence © 1998-2005
Script Execution Time:0ms
晋ICP备07500169号-1